“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但这些在学校“呵护”下的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茁壮成长吗?
“从数据来看,‘基地’孵化出的企业都有较高的成功率。”桂林理工大学团委科技实践部部长滕智源说,从2007年至今,该校“基地”已经“孵化”出36家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这些企业之中,大部分发展良好,有6家企业年销售额超百万元,1家企业年收入过千万元,只有4家企业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滕智源说,学生较大的优势是科技创新,而“基地”在扶持其创业的时候,也主要偏向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的创业产品可复制性差,因而生存性比较强,在市场中也更有竞争力。”目前,入驻学校“基地”的有18个企业项目,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而这些项目和企业也主要依托学校的优势和特色,集中在电子商务、动漫等领域。
滕智源还介绍,学校通过完善的系统平台和流程保证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初期就会有一次把关,学生首先进入项目训练大厅,在一定期限内需要明确自己的技术方向,找到合作团队,才能进入创新工作室。”
接着,“基地”对于这些项目进行考核管理,选拔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放入创新工作室和青年博士工作站中,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用于项目研发。经过这些“诊断把脉”过后,终末才是进行创业“孵化”,直至企业成型。
“能够进驻‘基地’的都是竞争力很强的项目企业,其产品已经有很难复制的竞争力。”滕智源说,对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学生创业,学校也会提供一些教育培训和基础指导等。陈威毕业三年了,在“基地”的指导和孵化下,他创办起的桂林华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如今越做越好。他说,在校期间建立起来的一些技术优势和资源帮助了企业的成长,如今他离开学校几年了,也还在利用学校的平台壮大发展企业。
他投资在学校建立了一个实验室,利用学校的强大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企业产品研发认证提供支持,同时也为自己公司发展找寻人才,实现学校和自己的双赢。
“基地”的创办者们认为,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接触创业项目,进行技术、人脉和资金积累,正是因为这些沉淀和积累,加上年轻人的创新和创意思维、敢闯敢拼的劲头,使得他们的创业之路走得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