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创业,路在何方

一些大学生的创业梦在“创业孵化基地”破壳而出,但并非所有人的创业路都走得一帆风顺,这给“基地”的创办者留下了待解的问题,也给更多想创业的孩子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小孔是桂林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大二那年,他和寝室的另三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团队,接一些设计的活儿,后来共同成立了设计公司。但随着公司进一步发展,“兄弟”们在工作上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成员劳燕分飞,公司元气大伤,不得不面临重建。

小孔认为,这样的曲折是因为自己对创业的认识不足,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也有欠缺。

桂林理工大学团委书记周国桥也认为,大学生有激情固然不错,但是往往不够理性,企业管理和制度等方面是除资金外的另一个薄弱环节。

桂林理工大学团委科技实践部部长滕智源说,到目前为止,学校仍然没有开设一门关于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很多本科院校把‘创业’放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里,其中一到两章讲到创业,是一个很小的版块,肯定不够。”

“就算基地做得再好,培训做得再多,这个东西不成理论,不成一个课程嵌入到学生的正常教育过程之中,它所遇到的问题是我们不能提前防范的。”滕智源说,没有系统规范的教育,只有他们遇到问题,“基地”才能对症下药,而不能够提前预防。“我们想,能不能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正常的教学之中,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创业知识,让创业成功率再上一个台阶。”

此外,如何将“基地”和学生创业之间实现良好衔接,也是“基地”目前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有些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不错,但是创业却有些盲目,甚至不知道自己产品的卖点在哪里。”周国桥举例说,有一个大学生打磨珠宝的技术很过硬,产品很有特色,可是对于产品营销却是一头雾水,也没有组成合理的团队,是“基地”为他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孵化“基地”的创办者都很清楚,创业本来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企业终究要经过市场的考验,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将来的路还很长,而“基地”作为学生创业的指路者,作用至关重要。

上一篇: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创业优势分析
下一篇: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创业火爆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