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职业培训,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于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培训规模持续扩大,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在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要看到,职业培训工作仍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扩大和稳定就业的需要,特别是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对职业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新时期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目标任务。适应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至少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
二、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三)健全职业培训制度。适应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健全职业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以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城乡劳动者、企业在岗职工、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四)加强就业技能培训。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重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退役士兵继续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其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鼓励高等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十二五"期间,就业技能培训人数达300万人。
(五)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新员工上岗培训、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对企业新录用人员,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结合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形式,加快提升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能水平。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研修制度、自办培训机构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等方式,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为参加职业培训人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十二五"期间,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人数达500万人。
(六)推进创业培训。依托有资质的创业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参加创业培训,重点加大对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以及处于创业初期创业者的培训力度。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特点,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对符合条件人员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对成功创业且对就业作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强化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及创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手段的衔接,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十二五"期间,创业培训人数达30万人。
三、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七)坚持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根据就业需要、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标准,创新职业培训模式,促进职业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养。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加快培训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政府主导、校企对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凡以委托培养、提供教学捐助等形式与各类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培训一线在职人员和招录职业院校学生人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20%的,返还当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政府统筹部分。
(八)推进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依托现有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职业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根据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改造提升一批适应不同等级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公共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示范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建设一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立一批省级创业培训、实训基地,为创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和实训条件。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广泛推行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模式,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九)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加快培养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传授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十二五"期间,培养100名教学名师、1000名专业带头人、10000名"一体化"教师,全省专业课教师"一体化"比例达70%以上。畅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教师的通道,职业院校可视编制和岗位空缺情况,通过双向选择、考核和择优等办法选聘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在全国、全省一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前三、前二名的选手任教。采取面向社会、多渠道补贴的方式,加快选拔培养一批创业培训讲师和创业咨询师。
(十)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师资、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职业培训,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推行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收费、培训等环节的指导与监管,规范职业培训市场,推动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
(十一)强化培训质量监督。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则,完善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基本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建立专家评审、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认定的机制,严格资质审核认定,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向社会公示。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严格执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培训质量低劣尤其是存在骗取、套取培训资金的定点培训机构,应即取消其定点资格,并追回被骗取、套取的补贴资金。探索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
(十二)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搭建用工需求、职业培训和劳动者求职信息有效对接的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其自身需要的培训。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要与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季度通报制度和联动工作机制,做好培训需求和培训资源对接,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就业和服务企业用工的双重作用。
四、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支持力度
(十三)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对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补贴资金要积极整合、统筹使用、提高效益。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并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岗位技能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评选表彰等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各地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应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职业培训提供资助和捐赠,企业、个人通过国内公益性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资助和捐赠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前扣除。
(十四)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0.5%,用于发展本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应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情况列为厂务公开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开,接受职工代表质询和全体职工监督。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
(十五)完善职业培训财政补贴政策。城乡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