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助理 曹胜利,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主任 雷家骕

2010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力争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和高等学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加强创业教育。过去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带给我们不少宝贵经验,也留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我们又站在新的起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亟待发展的新领域

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教育。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巴黎召开自该组织成立以来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大会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仅对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要求,更对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对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程度也有明确的目标。

伴随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性潮流,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作出了积极回应。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上世纪末以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逐年增多。2002年,教育部确定人大、清华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催生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公司,影响力逐年扩大,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各高校纷纷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和报告会,树立创新创业典型。

尽管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气候,但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课程的体系化程度有待提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校还较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支撑教学的创新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等等。在2010年全国高校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强调,要力争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和高等学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可以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我国已形成五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002年,教育部确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院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些院校以各种方式展开创业教育实践,形成了5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模式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中国人民大学。这类创业教育的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领先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在领先课堂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改革考试方法等。在第二课堂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模式二: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类创业教育的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能够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如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的设立、研发”等课程。学校还设立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计划书经过评估后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模式三: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宁波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创新创业计划为依托,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教育既是领先课堂教学活动的迁延与有效补充,又具有自身特有的目标、运行机制与规律。它是将原来各自分散的第二课堂活动整合为包括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等5个方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进而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系统规划、精心设计、组织协调,形成有机的运行机制与培训体系,使第二课堂活动的系统性、有效性得到提高,进而更好地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模式四:以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黑龙江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比如利用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演示高精尖设备,展示新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先进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体中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比如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开展科技帮扶、法律援助、专项调查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鼓励研究生挂职锻炼,利用研究生的专业优势,选派先进博士生、硕士生到社会和企业挂职,既拓宽了研究生培养途径,又提高他们创业的综合素质。

模式五: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代表性院校:清华大学。这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确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清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多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比如清华大学实施“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还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

在这些试点院校的带动下,我国已经形成以“创业计划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省(市)、高校三级大学生创业活动体系。现在许多高校虽然没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但正在实践中逐渐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三、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何在

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作为大学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学科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或是包含于技术经济学科,或是包含于企业管理学科。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学科地位的边缘化,目前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较为普遍。大学生创业教育被当成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就是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培养大大小小的“学生老板”。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业教育活动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个错误认识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在我国大力推动技术自主创新的背景下,国内的高等院校也积极以培养善于技术创新的创造性人才为己任,使得当下一谈起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想到的就是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而忽略了创意型创业与社会创新。尽管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确实是大学生创业的热点,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更要关注“市场创新“即需求创新,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意识创新、思想观念创新更为重要。

创新创业教育受到“第二课堂论”的影响。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即使在创业教育中增加理论学习的内容,也往往是同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独立设置的创造学课程或创新课程,其着眼点依旧是创业的技巧和技能。结果,创业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包括企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和
上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渐趋理性我的教育观
下一篇: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应积极支持应届硕士毕业生创业我的创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