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双元制”职教成就“德国制造”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世界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在欧美发达国家,重视和扶持职业教育,已成为其人才战略、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愈演愈烈。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业工人、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不仅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而且有效弥补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足。据统计,德国60%的年轻人在“双元制”体系中接受职业培训。这些学徒逐渐成长为工业、手工业等各行业的专业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大获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在德国有广泛社会基础和优良传统。在德国,获得职业培训证书的年轻人与获得其他学位证书的同龄人相比毫不逊色。技术人才在德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工资收入。企业也认为,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重要。据统计,2010年初,德国国家认可的职业培训种类达348种,共有170万青少年选择了职业教育,其中最受学员欢迎的职业培训是工商类职业培训,占49%;其次是手工作坊类职业培训,占38%;其他领域的职业培训,包括农业、公共服务、自由职业、家政服务以及航运等。

  二是德国联邦政府“亲手”抓职业教育。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教育主要由各联邦州政府分管,但只有职业教育是惟一例外,由联邦政府直接领导和协调。联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明确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个人、企业、学校和政府各级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从法律上保障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和顺利运转。为了调动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的企业的积极性,联邦政府在政策上予以企业一定的优惠,如规定企业的职教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可计入产品价格,在产品售出后收回等等。此外,还拨专款,与州政府和工商联合会等部门联合,设立了“跨企业培训中心”,支持中小企业和特殊行业的职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欧盟以及企业、工会、行业协会、私立机构等共同承担,其中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较大部分开支。

       三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本身具有优势。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让学生学习联系实际,学前与企业签订协议,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还可挣到实习工资。在职业培训中,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是职业学校,其主要目的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二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学员在职业教育期间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因此深受用人单位青睐。

  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也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形成双元制大学。这种模式把高等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完成实践部分的学习。按照规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每3个月会轮换一次。进入双元制大学学习的学生需要拥有普通高中毕业证书或者定向专业高中毕业证书,并且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企业先是对学生进行面试筛选,然后与合格学生签订3年培训合同。学生从签约企业获得培训工资。经过3年学习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这种大学培养模式相比德国普通高等院校,具有学制短、实践性强、专业性高的特点。近几年,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入学人数每年以15%的比例增加,2011年入学人数达到61000人,占德国大学生总人数的2.6%。同时,双元制大学所开设课程种类也逐渐增加。2011年,课程总数达929门,涵盖经济、工程、信息技术等众多专业领域。

  双元制大学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巴登符腾堡州多个著名的工业企业倡议建立起来的。借助这种培养后备力量的方式,使参与双元制的企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机会,并为企业自身将来的发展提前储备了专业人才和领导人才。目前,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巴登符腾堡双元制大学已经将这一办学模式引入中国。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成功,有其历史传统、社会观念、国家体制、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原因,而且这种体制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上一篇:英国: 重证书更重能力
下一篇:大连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