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企业家速成

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企业家速成

  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学术论坛不久前在浙江宁波召开,一些高职院校凭借让人“不可思议”的创业案例,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人们对创业教育工作的热议。

  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了近20年,面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有近10年时间。2002年,教育部确定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2005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开始在大学中开展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如今,大学生创业教育已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已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毋庸讳言的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迫切需要我们思考的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处理“功”与“利”的关系?在当前形势下,快速取得成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而贪图眼前的利益则是需要纠正的过激做法。

  众所周知,劳动者创业已经成为全世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比如日本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法国从初中开始加强创业教育,而我国却把创业教育重点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则明显不足,创业教育没有融合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链条之中。这种体系上的不完善,对创业教育理性认识的缺乏,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严重阻碍了劳动者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不能局限于岗位职业培训和企业家速成,不能只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应是面向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应重视向学生解释创业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不能只满足于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而不愿对创业教育有过多的投入。

  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条件的支持,学校首先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模拟创业实验园,组织学生到创业成功企业有针对性学习,此外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甚至公益团体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共同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并注重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重视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个性心理品质培养,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努力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让创业教育能有“长效”。

  创业教育是奠基人生的教育,必须走出创业实践就是“创办企业”的误区,不能做成“立马获利”的赚钱培训班,而应力求夯实基础,立足撒播创业种子,耐得住“寂寞”。(作者王寿斌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篇:被称“第三本教育护照”的创业教育掀起盖头来
下一篇:学者论点: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