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如何化解求职招聘中的“两难问题”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2-27

嘉宾意见:
何静波(优耐特企业教练协会副秘书长、自由顾问师):我想,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难与企业招工难。据我所知,企业招工难不是表现在中高层管理与技术人才,而表现在基层的作业员。而应届生寒窗苦读多年后,如果走上社会是去做一名普通的员工,那他(她)会觉得学非所用,非为己愿,当然不会了。
冯娅娟(东莞豪城业有限公司财务主管、《南方报》特约记者):我觉得出现“两难问题”,很大一定程度是因为应届生的心态不端正造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走上社会都会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一是心态的转变,不要学生腔、娃娃调,游离于现实与梦想之间;二是的转变。以前是父母支撑自己,现在需要自食其力。如果想在社会站稳脚跟,就得先实现原始资本的积累;三是环境的转变。学校相对来说是方净士,可以为所欲为,而社会就不行,得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如果学生能实现这么三个转变,相信就业不是什么大问题。
王励(东莞三赢商务有限公司总监、乐业工程促进社创始人):我觉得还需要检讨我们的学校教育方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注重的是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在企业立竿见影。如果学校在今后教育中能改变教育方式,相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李露萍(某高校就业指导主任):我赞同前面几位朋友所阐述的观点,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果要应届生走上社会后去做员工,他们会在面子上过不去。如果企业在用人时能够考虑年轻人的心理感受,给他们一个比较好听的职位,也许他们易于接受。举个例子说吧,我们学校有批学生被一外资企业过去后,也是安排在流水线干,但企业给他们挂的职称是“实习干部”而不是“员工”,半年下来,25个人中才走了3个,不能不说是企业的“干部”职称起作用。因此,我建议在座的各位HR朋友,社会大环境改变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但我们在心理学方面多加研究,有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轻松多了。
曾凡忠(中国十大儒商、青年作家、诗人、维美设计公司总经理):首先我要感谢优耐特企业教练协会、《南方培训报》能这么一次论坛活动,让各界朋友有机会见面相识,共同分享管理方面的观点与理念。我个人认为,要解决主持人谈到的“两难问题”,应加强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因为学生毕竟在校园里,不知企业欠缺什么、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如果学校或社会能在这方面做文章,相信学生的盲目性就会大幅下降。有的放矢,成功概率就大多了。
刘海洋(2004年大学,现任深圳某大型企业维修技术员):我现在深圳一大型企业任维修技术员,快一年了。其实刚毕业时也面临大家谈到的问题,一是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企业不愿意聘用,另是自己以为大学毕业,是天之骄子,不愿去干“脏、苦、累”的活。在经历无数次求职失败后,调整心态,甘当“小学生”,在应聘时,被现在供职的这家公司录用,先是在流水线做,后来跟师傅学维修,一年后,我也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因此,我建议即将走上社会的弟弟妹妹,把心态调整好,从基层做起,是金子总有散光的时候。另是希望企业不要过份歧视应届生,事实上,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有“应届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想想自己的过去,也就不难理解现在应届生的矛盾心态了。只要给他们机会,多多教育,我想,绝大数高校毕业生是能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的。
谢玉姣(2005届大学毕业生,现无业,暂居东莞):听了这么前辈的经验之谈,让我深切感觉到应届生该如何面对社会、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转变观念。老实说,在未参加此次论坛前,我还如像天上的浮云,不知哪儿是自己着陆的地方,现在知道该如何操作了。我是学专业的,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短期的实习经验,如果有企业愿意聘用,我能接受从基层干起的工作安排。另我想借此机会呼吁社会各界朋友,多给应届生们一些关爱,因为我们在求学时已背负家庭经济的重压,如果毕业后长不能就业,我们的精神防线会被击垮的。应届并不可怕,产生隔膜才恐怖。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主持人谈到的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乃至全国面临的“两难问题”,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主持人语
罗建云(东莞潇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人力资源网专栏作家、《南方培训报》主编、优耐特企业教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又过去了,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的论坛活动不得不到此结束。虽然今天的论坛不能把企业招工难、学生求职难的问题彻底解决,但通过这么一次活动能让企业、学校、学生乃至社会知道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希望通过这么一种抛砖引玉的方式,为求职者、招聘方带来一些帮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