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各大高校BBS流传着这样一种略带“无厘头”式的说法:凡公司招人都投的,为“投霸”;凡会都参加的,为“会霸”;到处参加的为“面霸”最后一类:整个过程屡屡被拒、机会全无的,江湖人称“拒无霸”!这些统而沦为“霸”“找到一份工作太难了。”很多应届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慨叹。
每年开春是找工作的好时节,为了能顺利走出校门,不少学生在“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做足了铺垫―――他们手里攥着四级、六级证,拿到了托福、GRE的高分,有的参加挑战杯等各种赛事……这些都是在给自己的求职履历增加砝码。
小周刚刚从大学研究生毕业,面临求职,他的简历写得顶呱呱,各种证书一大堆,自信找个薪水好的工作没问题,但几次面试,却都没能如愿。他很苦恼,弄不明白自己为何总象中国足球的国脚们临门一脚那么臭。难道为了理想的?几分高昂的尊严?几分自傲的心理作怪?就要出师未捷“心”先死,常使“诸霸”泪沾襟吗?
求职从的角度,首先看重的是你的能力,能够为他创造多大的价值。需要一些技巧,但对于大部分求职者来说,更大的障碍不是老练的对手,而是自己。有的人过于自卑,也有的人过于自大和自信,导致自己吃亏或求职失败。他们的能力是强劲的,只是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发育期,所以现身说法的时候,虽然有不少英雄气概,但显然底气不足。有的求职者“不好意思”去谈钱,或不善言辞,或过分缺乏理解和体验别人心理的能力,这些问题不是单纯掌握一些技巧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不断成长,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小王前年从某名牌大学的班毕业,他的求职经历,至今仍被朋友和同学谈论。原因就在于他现在的工作是他在参加了第100个面试之后才找到的,也是他最满意的。也因此,那个前就不断有面试通知,但直到翌年六月份才确定工作的他,被公认为名副其实的“面霸”。
“其实我也想早点签约,可是没有合适的啊。到了第二年五月份的时候,我也很着急,同学该找到工作的都找到了,像我这样漂着的不多了。之前也有工作机会,但是不能马上签的话,人家就把你给‘拒’了。没办法,只能继续参加面试。”也就是他的第100次面试,双方彼此都满意,一拍即合,同学都说他很牛,就冲着这个心理素质,大家也都很佩服他,毕竟要面试100次,这个压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有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只是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这是相当危险的念头。只有你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之后,才能弥其不足、突出优势。在寄出履历表之前,再反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希望从事这样一份工作吗?
2.这项工作职务需要何种技能和专业知识?这些我有吗?
3.我要进入哪一个行业?它是我所熟悉的吗?从哪里收集到以上资料?
4.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如果还有不足之处是否需要再进修?
这样,你会很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如果不是很清楚,就需要多花一些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还没有从心理上作好工作前准备,求职时就很难免不落入以下心理误区,而沦为“求职诸霸”的某一“霸”。
羞怯与自卑
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的赏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小李同学称为“投霸”已很久了,他却反感这个绰号。“什么叫投霸?我不像那些牛人,每投必中。我成绩不高,又不是学生干部,既没窗户又没后门,我怎么办?只能靠这种广撒网的形式。”为了让简历出挑,小张特意用彩色纸打印,至今已花了几百元的打印费。除此以外,小张还积极地从网络上给用人单位投简历,而其实这是最花时间的。
“学而优则仕”
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的仕途心理,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有些政府机构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的。一位北大的应届毕业生曾经非常苦恼地对我说:“我已经做了很好的定位和准备,但是当一个好的职位来临的时候,我还是败给了同宿舍那个‘有背景’的同学,早知如此,我干吗费这个力气。”虽然那名靠关系找到好工作的同学可能会缺少发展的后劲,“但是这种怪现象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它可能让所有的教育效果在一瞬间被击溃。”
“高处不胜寒”
一些学生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我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的攀比心理。比如公司、薪水、个人地位、消费水准等,这样一来,如果心理倾斜,容易造成不平衡,自怨自艾的不爽开始慢慢滋生。于是不停地寻码头,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准确方向,各种人际关系的矛盾足以考验你脆弱的心理防线。殊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所以,找对路的工作之前,你的心理状态也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戒骄戒躁不是一句空话。
“朝里有人好做官”
一些缺乏独立意识,出外见工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共一单位,希冀日后相互照应,或整天想着攀那个亲戚朋友的关系,走点“后门”什么的依赖心理。这种无主见和无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假是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企图靠造假来敲开大门的心理最要不得。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找到理想工作的一根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己前程。
“天生我材必有用”,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把自己当成李太白,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跟大学生的职业心理不成熟有关,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因为:
一、 刚从学校里毕业的大学生大都十分自信,对市场分析的能力不够,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总觉得大部分岗位都过于平庸。
二、 由于现行高等教育的某种缺失,天生我材未必有用。一家商标专利公司任业务主管说:“我们现在处于严重缺人又不敢进人的状态。很多学、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公司应聘,他们是我们急需的人才,但是一涉及具体业务,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公司还要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才能使用”。
三、认为频繁可以充份证明自己的实力。而这些都恰恰又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对于那些因跳槽而再次求职的大学生,我还是想提个醒,职业发展需要扎实、稳健,一步一个脚印,不要随随便便地跳,庄稼长得好,“蹲苗”很重要“。要有做好‘蹲苗’的心理准备”。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总是跃跃欲试,处处显示自己,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领导的赏识,但其实,最后真正能成功的人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