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为什么中国2/3求职者有“被歧视...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3-02
经典案例:强烈的被歧视感使她一周跳槽数次;求职不是向外求,而是先向内求;法官心态使“人才变人灾”;摆脱“被歧视感”需要建立“自我雇佣”心态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05年中国企业供需调查报告》,指出2/3的者在求职过程中感到了或多或少的歧视。在这项历时4个月、有效问卷达73176份的调查中,11.6%的人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有比较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2.5%的人甚至觉得这样的歧视“非常严重”,只有26.5%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环境还算公平。

就业歧视真的如此严重吗?为什么有2/3的人都有“被歧视感”呢?是求职者自己的感觉出了错,还是用人单位普遍存在对员工的歧视呢?

经典:强烈的被歧视感使她一周数次

某应届陈述了自己的一段求职历程:她一直喜欢,大学曾经多次在大报社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出过一些不错的选题。因此,她对自己的前途始终充满信心。

临近毕业时,曾经实习过的报社说目前没有计划,她觉得自己被老师“忽悠”了。但凭借经验,她很快进入一家新杂志社,很受重视,马上参与了一个大。工作中,她因某些原因与主管领导发生了激烈冲突,领导当面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她觉得这是歧视自己是个,嫉妒自己能干,一生气就辞职了。

其实在辞职前她已经私下另找了工作,因为她觉得那个新杂志影响力不够大,正规程度不高。这次,她进了一家很不错的杂志社,但是因为其中一个选题没有通过,她觉得这家杂志社欣赏不了自己的才华,又辞职。

在不到一天的里,她又成为一家专业类报纸的采编人员。但没隔两天,她又发现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有被编辑歧视的感觉,觉得不如以前大报社的编辑那样会带她……结果还是辞职。

最后,她终于找了一家报社,依然不大,而且也不是很对口,她又想辞职,但是形势所迫,只能在这里干下去,她心头一片迷茫……

求职不是向外求,而是先向内求

职业专家张琼文和企业专家刘兴旺在听到这个案例后都表示“非常可惜”。刘兴旺说:“从她的经历看出,她很能干,对前途也充满信心,可是她的缺点却很致命,这足以影响到她的职业生命。”很多像她那样的大学毕业生,都有深深的怀才不遇的感觉,觉得自己智慧过人,为什么到了单位却受到歧视,不被重用呢?

刘兴旺认为:“在这个案例里,就业歧视是不存在的。像领导当面说很难听的话、因为选题没有通过、因为所学专业不对口等等原因就觉得被歧视,在我看来是有失偏颇的,这些情况是任何中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遇到的。”这个女孩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主要还是缘于她的心态,“如果一个年轻人在他的工作和中不能发现任何机会,而他认为自己可以在其他地方做得更好,那么他会感到非常的灰心失望。”这是著名成功学家奥格森。马登给年轻人的忠告。

张琼文向记者解释:“很多求职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很多求职者对外界要求的很多,例如要求单位要给自己何种、多少奖金、何种职位待遇,但却从来没有对自己提出过要求,尤其是成长的要求。没有去积极主动适应和改变自己,没有审视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求职者向内求的过程会引起向外求的结果,但现在往往本末倒置,”张琼文说。

单纯向外求必然导致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感觉到自己生不逢时,等到升到一个顶点时就会一蹶不振。比如,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甚至敢开出8000元月薪的高要求。这样自然会被用人单位拒绝,继而使求职者觉得自己遭到了“就业歧视”,继而陷入自怨自艾的状态。

专家们提醒,对一个职业人,良性的发展路径应该首先必须有要求自己、反省自己、调适自己的意识,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好了向内求的过程,其他诸如工资待遇相应提高、希望得到认可、职位提高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法官心态使“人才变人灾”

“一些求职者往往有一种‘法官心态’,使原本的‘人才’成了‘人灾’”,张琼文说道。这群求职者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想为社会“主持公道”,替各位员工向企业“讨个说法”,他们往往不好好,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在企业里散布各种说法,挑拨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自己还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而满腹委屈,最后因为无法在单位再呆下去而选择跳槽。这种类型的员工对于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从另一个角度说,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角色转化慢,而导致了一种对职场的不适应。”张琼文向记者解释。在大学里,学生和学校的关系是一种消费型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一个学生一两天迟到甚至不去上课,并不会对学校、老师、同学造成什么影响。步入社会后,单位与员工的关系是一纸协议基础上的利益对等关系。员工一旦迟到、旷工、跳槽,都会给企业带来不便、形成不好的影响甚至造成极大的损失。

作为公司,运营要考虑,从员工的招聘到管理,公司都在耗费很大的,公司的员工流动过大,该员工走后留下的工作交接问题以及诸多问题,是让企业很头疼的。作为员工,觉得自己创造了价值,公司也从自己身上“榨取”了利润,但并未给予自己足够的利益,于是选择不停跳槽,最后会发现所有公司都是这样,开始骂“天下乌鸦一般黑”。

专家解释道:“其实,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是没有必要歧视员工的。员工会觉得被歧视了,是双方面对利益不同取向的差异性导致的。公司在讲求管理的过程中,只能要求员工来适应公司,而不能要求公司来适应员工。”

摆脱“被歧视感”需要建立“雇佣”心态

不难看出,在现实职场中,就业歧视也许并没有2/3如此大的比例,只是求职者的心态问题。对于这一点,张琼文建议:“努力与社会融合,求职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选择职业。”求职者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与社会、与单位、与不断磨合和融合的过程。

对于自身性格较为内向的职业人员,通常都有很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要求意识,他们更愿意在一个相对稳定而较少挑战型的里工作。所以在岗位的选择上应该倾向于诸如与数字、机器、库管、科研等相关工作岗位,企业的管理氛围应该是管理严格而不过多讲求自由与轻松。选择合适岗位,力求避免跳槽,减少过分的欲求,才能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刘兴旺建议求职者应该建立“自我雇佣”的心态。“这是一种不要只认为帮企业或打工,要树立自己为自己打工的心态。把企业当作自己锻炼和收获的平台,你的付出在这个免费搭建的平台上有了收获就行了。”刘兴旺强调。“平凡的工作,并不等于平庸的人生。大家都想成为,都想拥有上亿元的身价,可是很多人都忘了,他们如今拥有的一切正是以前辛苦积累的结果。应该一步步踏踏实实地从低处做起,??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甘于平凡的工作,才能有以后的辉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