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性格和男生差不多的一个怎么样长不大的大女生,刚过完了22岁生日,土生土长的合肥人,还有一比我小大半截的妹妹。大专毕业,专业,最终学历不高,惹眼证书没有;没有漂亮的脸蛋,没有迷人的身材,走在大街上绝对属于平凡得一塌糊涂的那一类人,在常人看来没有任何的资本。但奇怪的是,从毕业实习至今,一年半了,我走得一直很顺,虽然跳蚤似的在很多城市间穿梭……
先从那场几乎决定了我的命运的高考说起。2000年的高考,命运和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高考成绩虽然远远超过了一般本科线,但是因为填报志愿的失误,一心想在合肥念大学的我被发配“出省”。9月9日,秋收起义纪念日,背上行囊,我第一次踏上了杭州的土地��一个被称作“人间天堂”的地方,在一所在影视圈非常出名的艺术类专科学校��虽然现在已经升为本科院校读书。新闻系是这所艺术类院校中唯一的文科专业,但这样的专业本科院校比比皆是,除了大专院校普遍重视的实践能力,我不知道我的竞争力在哪,再加上学历不硬,打从一进校开始,我对将来的就存在着极度的恐慌,这种恐慌伴随了我的整个活。
第一次:双选会
两年半后,大三,按照学校的安排,下学期为毕业实习期,也就是说,上学期结束时将有一次学校的毕业生双向选择交流会,就算是第一个择业的机会吧。
双选会上,上至中央媒体,下至地方台、电台,都派人前来选贤。但是我知道,这样的会上,新闻专科毕业是没有多少机会的。“招聘播音专业、制作专业毕业生”、“招聘摄像专业、录音专业毕业生”,偶尔远远看见有招“新闻专业的”,一阵狂喜挤进人堆才发现后面还有一括号,“男同志”��(好亲切的称呼啊)。于是,双选会变成了打击会,稍微漂亮一点女生还可以去播音岗位,毕竟耳濡目染了两年多,怎么说普通话也有一级乙等水平,有些单位还是能接受的。
突然想起这么一个片断来,那天,正好我要完成新闻专题课作业《聚焦双选会》的拍摄,于是扛着摄像机一边找工作一边完成作业,接着就有了下面这么一段对话:主角甲:广东某市电视台领导;主角乙:也就是本人啦。
甲(虽然接过了,但总让人觉得那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对不起,我们招的是男生,要求能摄像的。
乙(指了指旁边座位的摄像机):我虽然是女生,但是在新闻专业课的作业中,一直有坚持学习摄像技术,您看,我今天就是自己扛着摄像机来报道这次双选会的……
甲(笑了笑):我们那是粤语区,你能听得懂吗?
乙(大觉有希望):不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我相信我能在短学会,不会影响工作。什么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
甲(仍然微笑):但是女同志有产假……
乙(无语):……
人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双选会结束后,班上人数仅为女生三分之一的男同胞们基本上都找到了婆家,个个欢天喜地。为防意外,系方特意召开女生大会,主要精神:大家不要气馁,学校能推荐的会推荐,不会不管你们的;大家要调整好心态,自己要积极寻找,不要放弃一切机会……
第二次“择业”:毕业实习
之所以在择业上打引号,是因为实习还不算是找工作,在媒体圈,没有过硬的学历,或是不需要人的时候,是很难有机会留下的。这一点,我至今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因为专科学校强调上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每年的假期,我都会在家乡的媒体实习,市级报纸、电视台基本上都待过,选择毕业实习单位时,骨子里的那股子好强的劲头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似乎进到省台实习就等于超越了似的,拼命往里钻。现在想想,有些可笑。
1月20日,和大学里的老乡一起,我们带着简历径直找到新闻部主任毛遂自荐,事情正如事先所料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我偏不信这个邪,坚持“磨”了两天,但最后还是在一位领导的帮助下才签下了实习协议,实习都这么难,我更是不敢奢望留下工作,不过还是有些自鸣得意。因为每次寻找实习单位,几乎都是被我这么磨来的。
1月22日,实习开始。我被分在一档以编辑为主的新闻栏目。每天,自觉取报纸,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不认为这是表现,或是拍马屁,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一个年轻人开始一份工作时应该做到的: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对对师长抱着尊重和学习的态度。很快,我的努力有了回报,栏目里的人对我都很好,耐心地引我入门,善意地指出我的不足,甚至辅导我的毕业论文,帮我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那时候,我觉得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真的不舍得离开。但是我清楚,自己必须留心后路了,六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