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职业规划中的底层问题:人性的思考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8-17

没事的时候,很喜欢琢磨些玄虚的东西。职业规划师在做职业咨询的时候,无一不触及深层次的哲学和伦理问题:

一、人性问题:性本善,还是本恶?

在中西文化中,西方大多数观念是人性恶论,原罪和什么情结就是一说;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人性善论。虽然,荀子、告子、扬雄观念不同于孟子。

性恶和性善,就会有职业咨询和规划中,很多术上的差异,譬如前者强调自我,强调不停的自我探索,强调工具理性;后者强调道德理性,强调修炼和原则,强调在人群中定义自己。

偏颇似乎都不能解释现实的问题,新近读书,读到李翱的《复性书》,有这么一段:“夫人之所以??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这样,通过性和情两个概念,解决了这个历史纠葛不休的问题。

张载更进一步,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天生的,是善的。气质之性是后天的,因为禀气有宽偏,因为有善恶。气质之性有“攻取”的特点,“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但“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反的方式是学习,“苟志于学,则可以胜其气与习,此所以偏不害明也”。

细究西方性恶论,宗教中关于偷吃禁果的故事,看来也是情和欲。

玄了一点,在职业咨询中的问题是什么呢?

症状之一:绝自我于人群,缘木求鱼,不停地自我探索

对于自我,我有一句话“在人群中定义自我,在诠释中获得自在”,那个客观意义上存在的自我,在我看来一刻也没有存在过:于体内,每一刻都有细胞的生死和代谢,都有情绪的波动与起伏,都有外物的契合与交流,人本身有无穷之可能性。当然,你认为,自己也可驻足歇歇了,你也满足于现状,但现状不一定满足于你。

于是,自我就在兴趣、价值观等的探索下,变得类型化了,变得定型化了。在自我意识得到肯定之后,进一步的问题就是自我的迷失——中国人大的文化氛围是天人合一的,不明的力量让你感知到坚守自我的不停地碰壁。碰壁之后就是越来越自我,越自我,越碰壁……

在人群中定义自我吧:找工作的时候,先放下偏见和存见,尝试去了解你专业和你自己能够找到的工作。把自己和需求结合起来,慢慢地,新的价值和意义会渐渐长大。

人类历史上,很长的时间是缺乏爱情的婚姻,但不妨碍婚姻后爱的滋长,比起我们这个把爱挂在脸上,今天为爱死去活来,明天为了自己的不爱,而随意为之来说,我们似乎走出和很远。

症状之二:弑父情结

有一支心理学,讲童年创伤。把自己当下的很多的问题,归罪于创伤。所以,在注意力投向自我的时候,这个理论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弑父情绪:我今天的错误和不幸,都是童年埋下了深深的根的。

我童年也挨了很多打,但现在想起来,我只有感激和更爱我自己的孩子:或许,我不会象我父亲那样打自己的孩子,但我会象我自己的父亲那样爱孩子。

于是,在和这样的心理学家打交道的时候,在看他们与别人做心理治疗的时候,我私下总是说:为什么你们非要把这个当作创伤呢?岁月铭刻的沧桑,或许让自己的细皮嫩肉失去了美丽的光泽,但在经历风浪方面,确实给予我们很好的保护啊。

他们偏偏要揭开这层情感的老茧,让自己心中的小孩子苏醒。

这是个路数,他们一直在回避和幻想。我理解了,直到我从人性假设方面思考的时候,才真正理解,问题的关键是关注自我的时候,是注意力在自我身上,自然而然就有下一个问题出来了:自我的形成。而自我的形成,自然而然从历史中来,现状不好处理,就在一个永远可以放肆的港湾去处理,那就是幼年的创伤,就是父母做替罪羊。

症状三:共情

很多人在接受共情的演习后,发现自己都不会说话了。这对于在自我解放和个性文化中,新成长的一拨人来说,是必要的。但我们不知道,共情造就了自我,自我创造了共情。

人和人之间,情绪的相共,而不是天性的相共,导致的就是张载他们说的,恶恶相叠,就是咨询师的拖累症。

天性如何共?人的负面情绪如何通过正面情绪来引导,人自身有没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我的研究是肯定的:用好奇发现心理能量,好奇而不是共情。用诠释来获得新生的能量。

杂七杂八,估计也没有几个人看得懂,先记下来。再闭关一段时间后,或许就豁达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