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职业规划中的底层问题:人性的思....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8-17

朋友和我说,这个底层的问题,轻易不敢碰,也轻易碰不得。他读过的书自然比我多,我暗自惭愧,人家都不问究竟,我来凑什么热闹。

不过,既然留意了这个问题,问题就自己会生长。兴之所至,语焉不详或辞不达意处,在这个问题不同角度的跳跃之间,难以避免。所以,就先看作是自己的思考笔记或读书笔记。

前文谈到把性和情分开,就解决了人性善还是性恶的问题,但历史的演进,却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稍微前进一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自然而然成为国人最主要的意识形态之一了:因为天理和天性,是善的;恶来自人的欲念。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致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把去恶扬善的手段在于知(致良知,即去私欲),在于正心诚意,自省而来。

回到职业规划中,前者说到个人理性主义的发展,说到自我观念的强化。个性得到彰显,得以释放,但我们得到的就是我们失去的:某种意义上,这一代是自我迷失的一代人。

于是提出来,人格是可以重整的,在诠释中获得自在,唐骏的学历门事件,越走越离谱,加上前段时间的张悟本。自在是自在,但当抛开了“在人群中定义自我”这一句,单独的诠释中获得自在,就容易走向不停地诠释,撒一个谎容易,圆一个谎难。

唐骏的“小小麻烦”,和我们身边每个人每天的麻烦一样。说白了,是自己被“抛弃”在人群中,——当然,人家也都是被媒体所抛弃了的。

什么东西,让我们每个人都去争,去超越自我,或者超越他人呢?这个动力是什么?人性中如果果真是自私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无争: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劝人不争,目的还是争。

职业规划的工具理性认为,这个动力来自价值观。问题是价值观又怎么来?

由此上溯到自己的幼年和经历,由此有了海克曼的研究成果:幼年时期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但当我们把研究的视角集中在成年后突变的案例:如伍子胥出关,一夜白头;如经历重大事故后,有的人个性完全变化;如同学聚会,三五年不见,有人完全变了样……

所以,人本身是迷,底层的东西,不是一个工具和一个路数就能够简单地归类的。归类的目的是促进自省,是提供一面镜子,让你看见了来询者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和判断,所以,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每一个个询,就是一个神奇的冒险经历,用好奇去寻找和激发人本身具有的能量,在出世与入世的路上,点燃激情与梦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