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参加过GCDF培训的学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探索个人兴趣时,老师总是喜欢拿“兴趣岛”活动为例,了解和探索自己的兴趣类型。对这一活动效果如何?笔者不做更多评论,总觉得对成年人效果比较好,但对于大学生群体,就不敢恭维了。我们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几位GCDF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把“兴趣岛”这一活动引入大学生群体,都感到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R岛,容易给同学们造成误解,指导老师还得多加几句描述,才能使同学们明白。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我认为兴趣岛本身就带有一种“心理测验”的性质。可能是在测验的“内容效度”上出现问题。我结合大学生培训的工作实际,也设计出一个活动,命日“你想参加哪个社团”,专门用于大学生探索个人兴趣方面的一个活动。
你想参加哪个社团活动?
指导语:
作为大学新生的你,在入学后不久,校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节开始了,第一天,校社团部就推出了六个分社团项目计划,招募社团成员。不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仅根据你的兴趣,选出你最想参加的社团,你可根据你的喜欢程度,按顺序列出前三个。
1、DIY社(R):
2、求索(I):
3、缪斯(A):
4、爱心社(S):
5、Leader(E):
6、方圆俱乐部(C):
你最想参加的社团是:( ) ( ) ( )
得出的前三个字母,便是你的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