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想忘掉某人,某人的影子却总在脑海萦绕,挥之不去;想忘掉某一痛苦的事件,但那件事情发生时的情景却越发清晰;希望不去想一些事情,这件事情越是往脑子里面钻;越是担心别人关注自己,就越是觉得别人的目光如芒在背;越是要求自己别失败,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美国斯史丹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人大脑里的某一个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在反复刺激的情况下,这个图像就变成了现实。
比如当一个高尔夫选手投球前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到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会掉进水里。
其心理过程是:“不要把球打到水里。”其中“不要”是意愿,“把球打到水里”是意象(图像),“球打到水里”不断刺激人的神经系统,结果就出现了球掉进水里的结果。
“瓦伦达效应”正是这项研究的一个实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的心理活动过程是“这次表演重大不能失败。”其中“不能”是意愿,失败是意象(图像)。在意愿与意象的博弈中,意象永远会占上风,取得胜利。
这个心理现象告诉我们,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目标的实现也一定会遵循这一规律。比如:“我要孝敬父母”。其中“要”是意愿,“孝敬父母”是意象,这个意象会不断刺激人的神经,引领人不断关注和强化这些观念和感受(情不自禁),从而左右人的行动,人就作出孝敬父母的行为,达到确定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确立意象时,思维一定要正向,语言表达也要正向,这样行动才会正向。
同样,在制定目标时,也要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正向表达的目标,这样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头脑中有了意象,行为就会有目标;意象越清晰,目标会越明确。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是规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