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小文里提到:一流教师给视野、二流教师教方法、三流教师教知识,以此突出常为我们所忽略的“视野”的重要性。这里的知识是相对于方法、视野来说仅指狭义的知识,即:有形的、静态的、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知识分法,这知识可以说是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客观有形的知识,是能明确地反思并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它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的并且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甚至就连知识的拥有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
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就是搬运的过程。其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为:灌输。对于学生来说体现为:课堂学习和孤独地自学。
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当教学过程从灌输式转向自主式、对话式、探究式的活动,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是需要我们思考与探索的课题。隐性知识显性化既是一种语言过程,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一种主动探究自我反思的过程。学习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者是作为完整的人通过和别的同样是作为完整的人在共同的学习情景中发生相互作用,才获得自身的发展。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其课程目标不是人为的和预先设定的,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生成出来的,应是一种“舞蹈型课程”,其中舞步是模式化的但却是独特的,是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
课程知识具有多样性、非线性、文化性、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所以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课程内容,师生关系应更少地体现为教师把知识传授给无知的学生,而应更多地体现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教师应该与学生通过共同的探索过程而达成共识,教师的权威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是共有的、对话性的。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关于人的课程,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注重学生实际习得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学生发展的生成性,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课题。
我非常赞同谢伟老师所说的基础知识很重要的观点,这是基础和前提。所以说,在教学实践中,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给予学生以视野,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况且,知识、方法、视野原本是不可分的,方法和视野也是知识。
职业生涯教育以课程为载体,课程以知识为载体。
我们这门课程应该给予学生的知识是:即知事,知道是什么(KNOW-WHAT);即知因,知道怎样做(KNOW-WHY);知窍,知道怎样做(KNOW-HOW);即知人,知道谁知道(KNOW-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