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个三本,或者大专,就感觉低人一等,根本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实际上,成功与否,与学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我们进行“教练式”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也接触过不少典型案例:有三个人成功做到了职业经理人的位置上,他们当中,有两个是高中学历,一个是初中学历。同时,在我们所接触过的高学历人群中,有不少30多岁还一事无成的,其中不乏博士甚至博士后学历。在此,我们需要告诉大家的是:不管你是什么学历,这并不重要,那只是一张纸而已。真正决定你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是你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这才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核心关键所在!今天特意给大家推荐这篇文章,目的只是想告诉大家:名校的学生其实没有你们想像得那么强大,树立对自己的信心,积极前进,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你们的立足之本!
昨晚跟几位女友一起给复旦学生讲“职业规划从大一开始”,正好我们六个都是36-42岁的女人,旁观者戏称“6娘教子”,跟学生对谈很开心,但是也看到很多问题。长期做HR的心理咨询师马丽说彻底打破她的复旦神话,当年复旦新闻中文系是她高考第一志愿,想象中学生个个意气风发雄心勃勃,没想到都这么狭窄。总的来说单向度思维,只读书本对外部世界很无知。
我问讲座上近50位复旦学生,谁入校是自己不是家人陪同的,只有3个人举手;谁参加过学校的社团组织并当小领导,只有4个人举手;谁做过校外的兼职工作做过项目管理,只有4个人举手。大部分的学生问学习跟实习怎么平衡,似乎实习就不是学习;他们渴望当管理者/风投/商业咨询高管,却不知道那些到底是做什么的。有个女生在麦肯锡实习后,认为完全没有私人时间,对以后家庭不利。我问她你为什么一定要去麦这种咨询公司呢?她说因为大家都说那里高级,有面子。我说,那是因为你们不懂,孤陋寡闻。
一位新闻系二年级的女生,因为我说新闻系的书本没有用需要靠实践获得知识,讲座后找我谈,受不了我的直接,含泪。她坚持认为《新闻写作采访》这门课的理念很重要。我说,那没用,你得真刀真枪去采访去写作。如此脆弱的新闻系学生,能采访谁呢?被“踩”还差不多。看到流泪,我只好说你还愿意来跟我理论,还是不错的。
一个新闻系大四的女学生不同意我的考研无用论,因为她的目标是国有垄断型媒体,比如CCTV,而他们都要求研究生学历。她的眼神自信坚定,目标明确,敢反驳“前辈”,我很欣赏。
一个来听讲座的复旦经管女生说,老师跟他们强调G点(大学成绩)很重要,读研很重要,用人单位就看这个。被我们六娘怒斥,说你们老师扯蛋。由此可见,复旦有很多不知道外部世界的老师,把学生都教傻了。我跟@幸福玛丽亚 说你对复旦的印象是20年前精英教育的时代,现在都扩招成这样了,复旦人水份也就大了。
静下心来读书?这是我特别不同意的观点。大学那些书完全可以自学了,老师的功力是启发是眼界。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工作就不能读书吗?没考上就是没考上,现在假设什么打破都不打破都没有意义……我倒是觉得外部世界又一辈子给他们去了解,倒是真的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也就这几年。
复旦一位学教育女研究生对未来职业做什么不清楚,却决定一路把博士读完。问她为什么读博?对她以后的职业有什么帮助?她迷惑地说那不是最高点吗?以后毕业工作了就没空读书了。我们六娘告诉她不是这样,我们都是边工作边读了EMBA/心理咨询证书/注册会计师。。。只要你想学习,不需要坐在教室里。
一个本科毕业生,不工作直接读MBA,能读出什么名堂?你一天班都没上过,知道什么是marketing, HR management,cost control......也就混个能考试罢了。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MBA都要求有至少几年工作经验。
给我们做主持人的@徐峰立 出大学才三四年,分享他不走寻常路的职业道路,进了众人羡慕的欧莱压雅又退出,成了个体户,???东方最时尚的老师,微博推广达人。他说,现在的学生能干的特能干,无能的特无能,标准28定律。复旦20%的厉害学生占有80%的好职位。厉害的学生就没必要来听我们讲职业规划了,我面试过复旦一个管培生,从大一开始就有丰富工作经验/学校社团世博志愿者/国外大学交流,我很佩服。
含泪女生还说,师兄姐们都说实习没意思,那些老师们都不好好带,没事做,把他们当打杂的,当劳力。我笑到,你们不就是劳力吗?我还是我们公司的劳力呢。除了打杂,你还会做什么呢?没事做,那是你眼里没活呀。
你以为毕业了你进公司一开始能做什么呢?听说过“影帝影后”吗?徐峰立说,就是专门给老板们复印的。还有“签字帝”,大公司一份报告要好几个老板签字,新人就追着各位老板,有时甚至在去机场的路上。但是,你可以从这些报告上了解个部门在做什么,什么样的报告会被通过,什么不会通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是不是个会学习的人。大学的学习,不是读那几本教科书,而是学习怎么样学习。
蜂蜂乐园儿童网络社区创始人陈懿已经获得了知名风投的第一轮投资,她说她朋友的女儿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后打算回国工作,从大一开始每年回国时就在她那里实习,了解创业是怎么回事。陈赞叹她的工作能力超过国内工作两年的职员。
我们讲座的教室是复旦著名的3208,20多年前,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来复旦找朋友玩,都要去看下3208和3108有没有讲座。在80年代末,讲座的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大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各种流派思想身份的校外人来复旦讲座的都有,可谓是精神大餐。现在没有了,如今的复旦楼越来越高,学生越来越多,如今复旦跟上海大学的差别不大了。今天新闻才知道,昨晚在我们讲座的同时,新闻系一男研究生跳楼身亡。对比来听讲座的学生呈现的状态:迷茫,脆弱,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也就不奇怪了。
87年我从上海去厦门上大学,火车36小时,一火车都是去厦门大学的学生,最远有新疆云南的,火车三四天,在车上就把同学都认识了。而且,从来没见过有家长护送的。寒假回家,跟着民工一起春运,钻进座位下睡在地上,挤不进厕所,年轻嘛也就不在乎这点苦了。电视台要做民生节目,年轻编缉没感觉,因为现在大学生好多连火车都没坐过,只坐飞机,对民间疾苦没有切身感受。我们这些以前的年轻人现在的中年人,不也是一路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活过来的吗?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世外桃源。不同的是,我们吃的苦多,多了也就不觉得了;他们被过度保护,受一点苦就吃不消了有学生问,本科毕业后工作/留学/考研,这三条出路,应该选哪条,我说你搞错了,留学/考研都不是出路,你还是在做学生,回头还是要面临就业的问题。在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机构来说,一个普通的留学生研究生能给他带来什么特别价值呢?没有。你还是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
我特别同意袁岳的大学60分万岁,对付大学那些日后无用的课程,60分足够了,要留出时间去工作实践做社团工作交朋友谈恋爱,体会真正的人生。人大校长说大学应该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地方,不应该沦为职业培训站,我觉得很扯,现在的大学既不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地方,又不是职业培训站,两头不靠,除了拼命赚学生家长的钱,不知道在做什么。
跟我一起去讲座的职场专栏作家薛莉(谁谁谁)是复旦新闻系95年毕业生,有个学生问怎么成为管理者,她说经常有读者问她怎么才能当一个专栏作家,没有一个新人会突然成为专栏作家,也没有一个职场新人会突然成为管理者,都是从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慢慢走的。
我们“六娘”面对学生很多高志向都很无情地说:你想要的这个职位,大概需要10年,15年,才能做到。面对学生们想一步登天的愿望,我们始终回答——慢慢来,路漫漫。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职业道路,分众传媒副总裁钱倩是跟着江南春创业的高管,90年华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锅炉厂团委当干事,跟着老师傅砸榔头,几次机遇都被她抓住才走到今天,而她不变的是激情,爱折腾,永不言败。“6娘”们的共同特色都是激情受挫力强好奇心强,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跟这些 20出头的大学生比,我们这些“阿姨”级的女人更显得朝气蓬勃年轻气盛,谁说年轻只在年龄呢?(这次讲座拍了视频,整理好后会放上网。)
跟我一起讲座的其他“5娘”,我们的职业经历几乎覆盖了各种形式:
分众传媒副总裁 钱倩
职场专栏作家/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编辑/《上班这点事》嘉宾 薛莉(谁谁谁)
资深HR/心理咨询师 马丽
IMOCA总经理/《上班这点事》《大声说》常驻嘉宾 简昉 (创业已得风投)
蜂蜂乐园儿童网络社区创始人 陈懿(创业已得风投)
下学期,我们“六娘”团已经和华师大、同济、松江大学城联系好了,继续开讲。
艾草说:会去听这些类讲座的人基本就是迷茫才会去听的。。
基本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有所计较的年轻人天天都已经在忙着到处实践。。
我是2001年考上大学的,入校自己一个人买火车票,坐硬座,中途在武汉转车,全程48个小时。。在校是院学生会的,外加也是01级老乡会会长,校外的兼职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做。。
而跟我同样经历的学生不在少数。跟我一起的20个老乡还没有哪个是父母送着去学校的。。我们02级的老乡做的更加棒,因为02级在新校区,周围很少的店铺,老乡几个就合资开了鞋店、汉堡包店、饰品店。
80后的年轻人也许比70后的经历的少一些,但是不代表我们不会思考。。只能说六娘子看到的只是部分所谓名校里的垃圾货色。。不代表全部。。
吴迪回复:你可能漏看了我文中的一句话“厉害的学生是不用来听我们的讲座的”,自从芮成刚的“代表”门后,大家都对代表一词很慎重了,谁也不能代表别人,只能代表自己,我们当然知道眼前的这些学生不代表全部,同样你和你周围那些自立自强的优秀的学生也不能代表全部,用2/8原则来论的话,你就是学生中那厉害的 20%,当然不能说那80%都是垃圾,这个年纪迷茫是很正常的。6娘的目的是让这部分人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们即没有看低也没有看高现在的年轻人,请不要随意诬蔑你的同龄人是“垃圾”!
听讲座的同学事后发给我的MAIL:我是复旦大学08级XX专业的学生,在上周四晚上,有幸去听了您和几位老师的讲座,而且还获得了在现场提问并和你们交流的机会,感触很深,非常感谢。在那天的交流中,您和几位老师给我的建议让我对未来一年多的大学生涯有了一个较明确的目标。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实习工作对我以后更好的工作和求职都会有很大帮助。
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大,却对组织活动和志愿者项目无比热心,其实这一直困扰着我。虽然这是在做我喜欢的事,但对未来的未知依然让人觉得有些恐惧。那天的讲座和交流,让我对大学这几年的工作和经历有了更好的定位,也对未来有了信心。
附件中是我的简历,还望您能看一下。不管您的公司???不是需要实习生,我想您对我的意见和建议才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总是自己组织做项目的学生,有时真的不太清楚该如何向别人推销自己,呵呵~所以简历中任何不合适的地方,无论是简历本身还是我自己的问题,都期望能得到您的指正。
吴迪:迷茫是这个年龄的特征,很正常,愿意来听讲座的同学,也许不是复旦最最拔尖的那20%,但是他们是在迷茫中挣扎希望能看清前面路的人。现在的大学教育制度人为地把学校和社会隔离开,学生难以了解真实的外部世界,我们这些已经上班十几年的人,希望能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传递一些外面的声音给学生,能对他们有一丁丁启发,足矣。坚决反对网上有人说来听讲座的都是“垃圾”,这是污蔑。
延伸阅读:《这些错误,让名牌大学生从优秀走向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