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刊物特约稿件——
《假如我是两会代表,我想说——投资1元钱,撬动大学生自身解决就业问题》
在谈到中国就业问题根源及解药时,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总结了三点原因:体制差异、结构差异、企业对劳动力要求。同时,他也分析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包括放宽对民企的限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大办职业教育等。 对应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也在阐述自己的“6+1产业链理论”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问题。这相当于对厉以宁教授提出的“结构差异”的详细说明。经济学家们已经从国家战略等宏观的角度发表了很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析。 在这里,我无法从权威的角度去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是权威。同时,我却可以从最实用的角度谈谈看法,因为我曾在500人以上的企业做过高管,是个普通的民营企业创始人,现服务于北大纵横的石化咨询中心;另一方面,我是美国NBCC认证的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以公益讲座和一对一咨询的方式不断的接触企业员工和学弟学妹们。我可以从企业的角度看到招聘大学生之痛;也可以从大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与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到底差到哪里。 其实,任何矛盾和冲突都有两面,对于大学生就业这个社会问题,国家自然应该从国家战略上做出调整,那么大学生自己也一定有值得改善的地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变得越来越好,但是生存和发展说到底是每个个体的责任——现在的社会环境够优越了,如果赶上解放前,那你还活不活了?所以,需要有人在大学生们的面前站出来,让他们知道,活着,并让自己和家人活的越来越好,是自己百分之百的责任!当每个学生都主动的去寻求生存之道,意识到专业是不是对口、是不是硕士干清洁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毕业3个月之内没有自己养活自己,是耻辱,就业就不成问题了。 与之相反,我们却发现毕业生中责任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可以找到这种现象滋生的土壤。 婴孩时跌倒,家长会抱着哭泣的自己使劲的安慰,一边打桌子一边说:“都怪桌子不好,让宝宝摔倒了,打它打它!”。我们小时候就在心灵中种下一个种子“如果自己遭遇挫折,错在挫折本身,而不是我的责任。” 小时候吃饭,不按时按量吃,一家人在我们背后追着:“宝贝再吃一口,再吃口带你出去玩”。其实吃饭是谁的责任呢?不吃饿的是自己。但我们发现,越不承担责任,越有好处。 上学了,学习好是谁的责任呢?是为了将来的自己。然而我们却学会说 “考好了,有什么奖励?”。家长的种种举动,也让我们觉得好像学习好了对家长的好处比对自己还大。 考学是谁的责任呢?组建家庭是谁的责任呢?可我们学会了对家人说“你再训我我就不考了!”,“都怪你给我选的专业!”,“都怪你给我挑的男朋友!”… 这种责任状态,带到企业中,企业则痛苦不堪,因为企业最重视的就是责任和回报对等。我给你薪水,需要的是你承担相应的一份责任,而责任缺失的人回报我的,却是责任没履行的借口和理由,还有对工作条件的抱怨。市场如战场,变幻莫测,需要企业打硬仗,需要企业整体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动作。而企业内部自己的兵却无法在该顶住的时刻顶住应该坚守或者攻克的阵地,反而给企业的回馈是对弹药和困难的抱怨。说他两句,他把枪一扔“老子不干了,我投竞争对手去”…这种兵爷爷企业怎么敢用得起?? 大学生知道吗,企业间流行一句话,人才是免费的,庸才是昂贵的,意思是适合企业的人,无论底薪多高,相比起他创造的价值来讲,对企业来说都是免费的;而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即使企业为之支付的薪水很低,那比起此人在企业中造成的浪费和对文化的影响,使用他的代价也是十分昂贵的。 大学生知道吗,企业招聘一个人的平均成本是至少3000元,而这只是大学生得到offer那一刻,企业就已经为其支出了这么多。这还不包括入职后的培训、保险以及前3个月并无实质产出;如果你很快就跳槽,这一切投入全部白费不说,企业还会产生的机会成本。企业家为了招对人很痛苦,极端情况有的甚至暗中要求助于五行、八字、面相、祖籍去看一个人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你以为企业家真的愿意相信那些?那是因为用错一个人的成本太高了! 大学生知道吗,其实技能不是问题,对于草根创业的企业家来说,一个理科生可以在1个月内学会熟练应用微积分或者复杂物理定律;一个文科生居然能在考试40分钟时间内写出洋洋洒洒1500字的文章甚至写出500字的诗歌,这都是奇迹般的领悟、学习能力。所以真正对技能的学习能力并不担心,担心的是不用心去学,凡事就怕不主动。当你不想学的时候,企业没时间先调整你的心态,只好去找那些学历也许不如你,但是愿意学的人了。我参与的企业治理项目规模员工从50人到1000多人;年营业额从3000万到60亿,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企业对“笨”但是踏实用心的人也许会调岗,对不用心的人才会辞退。而看很多大学生,其实就缺乏这份自我承担的责任,不会,你有没有学的劲头,你拿什么保证?你的计划是怎样的?企业给你机会,你愿意承担怎样的责任,比如起薪低一些你愿意吗? 如果按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布做一张图的话,那按照概率大致分布如下: 最前面的20%没什么就业问题,他们手中会拿到不止一份offer,最终是他们去选择要就业的企业,而不是企业选择他们。 最后的10%在企业看来,利用价值比起他的预期收入来讲,无论是个人知识水平还是职业素养潜力都不合格,需要改善的问题太多,如何改善也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从企业的角度讲,看到中间70%的学生时,其实差别不大。这些学生,基本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其中雇佣谁,责任心态和能力是基础。 坦白说近年来,金融危机、新劳动合同法、原材料价格、新入竞争者…企业负担已经比之前重了,再没有预算来教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做事了。所以企业宁肯多花钱在挑选上,也不花在对这些基本素养的启蒙上。 越早醒悟和行动的大学生越快找到工作。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大学生不是不“知道”上面的道理,而是工作两三年之后才真正理解并“做到”这件事,恨不得这几年重来一遍。这个成本就太高了!如果所有的大学生都在大一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四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将是对社会资源极大的节省,否则则是巨大的浪费。(具体浪费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另作一篇《人力拥堵,比交通拥堵更浪费》) 提高一个人的责任能力,在专业咨询企业中有非常好的训练方法。政府只需要科学的整合资源,同时为每个大学生投资1元钱,每年600-700万的毕业生就只是600-700万的投入而已。运作的模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