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大赛准备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8-20

职业规划因为种种原因似乎越来越受重视,职业规划大赛、职业规划教学大赛、面试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等,各个高校都以各种有创意的方式实践着政策的精神。学生作为这些赛事的主体(即使职业规划教学大赛,也需要学生捧场),当然也受益良多。但如何从大赛中获得更多益处呢?有必要做个“磨刀不误砍柴功”的分析。

“不准备就是准备失败”,因此如果你准备参加职业规划大赛,那么还是准备一下吧。

首先它是一个大赛,就需要知道办此大赛的最终目的与目标。从学校的立场,我在给老师培训的时候反复告诫的是:大赛作为职业规划意识唤醒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成功与否最最重要的是看“场面”——参与学生的人数是不是够多、比赛过程中是否可以整出“非诚勿扰”的围观效应、全校上下是否形成一种“赛季”的氛围。场面之外,再关注对学生个体规划的实质价值。因为无论如何,一个大赛不可能就能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促进多少。而如果“场面”到位,可以推动更多的学生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开始投入其中对自己做一些反思。因此教育的实质不在于“教”什么,而在于你“育”出了什么样的使命感与热情。当然,一般学校做职业规划大赛,都会邀请专业的老师进行流程的专业化设计。比如我参与的一些学校的大赛,学校就专门设计了无领导小组讨论、职业模拟、实景招聘等环节。而且在对学生评分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详细的评分指标。

了解此,作为学生就需要很好地响应学校的期望,真正投入其中。之后,了解一下“评分指标”体系。但作为一个评委,我的感受是:所有写出来的评分标准都不重要。记得在一次大赛里,每个评委都拿到了评分细则,但最后大家达成的一致是“打个总分即可,打分项可能会导致分数偏低,或者衡量的犹豫不决”。由此可知,大赛的过程与面试过程很像:印象分值所占比例是最高。心理学家有个研究,分析面试成功的核心要素,结果发现“给面试官留下一个好印象”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因为作为一个大赛参与者,就需要所大赛当成“面试”来做,努力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但在大赛中,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时间可能很有限(可能每个人只有几分钟的自我展示机会,作品也没有人会认真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从“大赛”的角度,就需要你表现出“让人感觉你很真诚”的样子:①职业装是必须的;②表达的流畅情是一定需要的;③表达自己还存在的不足(同时说明自己已经做了什么样的改进行动)也是可以加分的。

其次,它是一个职业规划的探索过程,因此是需要对自己做一个系统的规划。而系统的规划一般的流程就是: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决策与综合分析、职场适应与成长、方向调整。“职业规划”展示的过程(大赛的过程)就相当于在做一个议论文作文:论证自己特别适合自己选定的未来职业目标。因此,一切都要为论点服务。比如,我参加的许多职业规划大赛,似乎学生本末倒置了: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讲自己“自我探索”的成果——大量贴粘测评报告、引用国内外测评结果。但似乎这些都与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关系不大,最后并不是根据自己的“自我探索”进行职业定位的,而仅仅依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定位。大赛中我常问学生的问题是“你的自我探索与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关系”、“你说你是……特征的,除了测评的结果,还有什么现实的例证呢”、“如果今天你找个同学帮你陈述你刚才讲的这些,你认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如此,都是想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自己独特性的认识到底是什么。要把“自我了解”做到实质里去,实质就是通过各种外在工具辅助,把自己人生经历做一次很好的反省,最后明确自己的独特性。然后基于此独特性,才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定位。就是要让听的人感觉你真的是“火急火燎的来到人间,……就是为奥运火炬手而生”。

记得参与江苏省第一界大赛,南京农业大学有个选手(《一个绿毛龟的生涯》),他的作品并没有按照要求的步骤一步步自我分析,而是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职业目标。看着他的作品让人感觉很自然,好像他一路走来就会不由自主走到那样的职业领域。即使他没有完全按照大赛要求的作品标准,但还是被选送全国参赛,最后成为全国十佳。

每次大赛结束,评委们聊天的时候都会说“某某学生感觉天生就是做……的”。因此,既然参加了比赛,还是别形式主义地做测评,而是把自己的故事真正讲出来。也就是要准备(准备的意思不是编造,而是回顾与总结)一些STAR(Situation / Task & Target / Attitude & Action / Results)故事。通过这些STAR故事,把自己最适合做×××论证清楚。自然了,要把这个论证题做好,还需要做好下一步:职业分析。

最后,它是与职业相关的,而职业对人的需求都是价值针对的。大家都听说过:我们不招最好的,只招最适合的。因此,需要在大赛中说清楚自己如何“最适合”。这里有两个方面:一则就是你想做的职业对人的要求是什么;二则就是你适合与胜任的条件是什么。对于前者,你就需要提供充分的职业需求信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岗位胜任力模型”与“岗位任职资格”。许多大点的企业都会有这样的材料。具体就是:这个岗位要胜任,一个人都需要在哪些资格、素质方面,有什么样的表现。了解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但最好的方式是去找人问——做生涯人物访谈:找三个以上正在做着这个工作的,至少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向他们请教本岗位的入门标准、现状情况、未来发展路径等信息(3个、3年、3类信息)。如果在大赛现场你能提供一份这样的访谈资料,相信关于职业信息,评委会心悦诚服——因为评委大多也不会对所有职业都了解,但如果从你的材料里他们能了解一些职业,相信这咱说服力是巨大的。

二则,你还是证明你适合并胜任这个职业。当然了,对于学生可能许多方面还不胜任,那么你需要说明你已经做好的改进与行动计划。

总结一下,职业规划大赛准备的原则就是:赛、规划、职业三要素中放进自己,最后整合,形成一个天意使然的结果。如果你够有资源,可以提前了解一下评委的背景。心理学背景(或一些非心理学背景,但定位为生涯教育专家)的一般会细纠一些生涯理论的原则进行提问;就业中心的老师会问你的资源网络与信息渠道拓展的方法;企业的人会问素质证明与胜任证据;一些吹毛求疵的会纠住讲话的节奏感、着装的合宜性、PPT或大赛作品的色彩搭配、错别字等问题。

但无论如何,你如果发现现场有一位特别“自认”很专业的评委,最好找机会让TA给你点建议,这也是彼此欣赏啊。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