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说的是给人鱼吃,不如教给他打鱼的方法和技巧。那样,他就能天天有鱼吃,就能自己自主的去处理各项事情,更有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即在授人以渔前应先授人以鱼。如果一个人连鱼是什么,好不好吃,有什么价值都不知道,他会有学习“渔”的积极性吗?当然也无法领悟“渔”的精髓,甚至拒绝学习“渔”转而去学习“猎”……
在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我也经常在反思“鱼”“渔”问题。由于受到学时数及人数的限制,课程传授更多的是理念和方法,辅以案例分享,欠缺游戏体验及活动分享。比如在自我探索与工作世界探索系列课程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亲自体验到性格、兴趣或价值观对生涯发展的影响(比如深入体会到选择从事自己是否感兴趣的工作与个人成功的关联度),他们往往会对相关观点、方法以及个案缺乏信任度;如果学生没有深入感受到具体行业或职业发展状况等对个人选择的影响,他们往往不在乎如何获取有效的工作世界信息的途径。
常常有学生会跟老师说,“老师您直接告诉我它是什么得了,或者告诉我我应该做什么,我不需要掌握这些理念和方法。”意思就是“请老师直接告诉我是鱼肉好吃还是兔肉好吃,我不想学了半天渔等方法后,有可能发现鱼并不好吃。”这也许正是当前浮躁和功利风气的表现。
考虑当前的现状,尤其是在小学、中学缺乏生涯教育的背景下,面向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我认为,授人以渔前还得先授人以鱼,二者结合进行才能更有效。然而,如何“授人以鱼”却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协作进行才可,比如一位教师是不可能知道各行各业的具体状况,需要权威部门构建详细的“工作世界地图”、“职业导航系统”等。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