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个咨询案例,引发了许多思考。结合五年来从事高校职业辅导工作的体验,有一些感悟在此跟大家交流和分享。
一、案例
这个咨询案例中的来访者是一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二的女生思思,思思是由一次讲座认识了笔者才想到来进行职业咨询的。思思本科就读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考入生物医学专业,来咨询的时候离她研究生毕业还有八个月的时间。思思考研究生的专业跨度非常大,对于大跨度的换专业读研,她的解释是对原来专业不感兴趣,听说生物医学是一个特别有发展前途的专业,自己所在的学校这个专业考研考的专业课跟生物医学没关系,是她学过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跟考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区别,所以她就想换个专业试试,结果还比较容易的考上了。可是到研究生阶段她才意识到自己在生物医学专业上的基础基本就是零,两年的硕士时间就在补本科的课了,读的又辛苦,又没有任何感觉。现在马上要毕业了,面对职业的选择和激烈就业竞争的压力,她非常的迷茫,自己能做什么?靠什么找工作?能找什么样的工作?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首先引导思思进行了自我兴趣的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思思职业兴趣中的艺术兴趣很突出,在研究型上得分也还可以。她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画画非常喜欢。思思在对自己的职业理想进行反思时,她认为自己不擅长研究,也不喜欢与人交往,对需要花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会失去兴趣,愿意参与一些能很快见到效果的工作。我问思思她是否了解在她的专业内有没有符合她兴趣的职业。她摇头说不知道。
在跟思思的沟通过程中,笔者发现她在考研的专业选择时,压根没有考虑到兴趣、本科的专业、研究生专业跟她的职业发展这几者间的关系,全凭感觉做决策。这几者目前看来是割裂的,所以她找不到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她应该花一些时间去收集信息,看是否能找到这几者之间的结合点。笔者向她介绍了生涯人物访谈的方式,建议她可以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可就业的领域内去寻找自己兴趣、本科专业的落脚点。在可能有交叉的可就业领域内拓展人脉资源,咨询专业人员的建议。在笔者提了这样的建议后,思思曾在一周后给笔者打过一次电话,询问笔者有没有在相关领域中有认识的人,或是有没有更简单一些的方式进行信息搜集,笔者布置的这个任务对她来说难度太大。
笔者给了她否定的答案,一再鼓励她更积极一些,去寻找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虽然预约了下一次咨询的时间,但是思思再也没来咨询室。这样的结果,不是笔者想看到的。思思在选择逃避,她还在幻想毕业后能碰运气碰到一个工作。可是即便是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她的问题会消失吗?
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思思感觉到了痛苦,但是还没有到影响她日常生活的地步。在这种状态下她就不能摆脱自身的禁锢,不管参与什么样的职业辅导活动,还是会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尝试。当笔者建议她去访谈专业人士的时候,她一是缺乏勇气,不愿意面对被陌生人拒绝的尴尬;二是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懒惰,使她不愿意面对改变所带来的痛苦。所以选择了退缩,没有人可以帮助她决策,她面临的问题要想解决,必须由她自己来面对。
在校园里呆久了学生,大都已经非常习惯了学习生活、学习环境,这是他们的舒适区。不到无路可退,不会有勇气和决心打破习惯、走出安逸,即便这是他觉得重要的,需要解决的。
二、反思与感悟
在从事职业辅导工作五年多的时间里,笔者通过就业课程、讲座、工作坊、个体咨询等形式接触了很多学生,为不同的学生做过就业咨询和辅导。在这么多的学生中思思并不是第一个这样的个案。
在就业教育的课程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学生,他们自我感觉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存在诸多迷茫和困惑,报着极高的期望来参加就业课程的。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实践内容的增多,有些同学参与的热情就逐渐下降了,越来越不能坚持,最终不再出现在课堂上。在个体咨询中亦或是团体辅导中出现这样状况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都跟思思类似,一是态度上的重视不够,认识到职业规划很重要,但是情况还没严重到能影响我目前的安逸生活,还有时间可以拖延,也许天上会掉下馅饼。二是行动力不够,没有行动就没有成长,没有成长就看不到效果,看不到效果就会在态度上不重视。这两点之间会产生恶性循环。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个体,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指引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任何的职业辅导形式,课程、个体咨询或团体辅导,都是要求学生全心参与到其中的,包括课上部分的参与:讨论、反馈、分享等;也包括课下实践的参与:资料搜集、访谈、实习实践活动等。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体会、感悟、发现并在实践中检验新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去锻炼自己。而这样的参与是与国内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需要学生给与更多时间上、精力上的投入。这种投入又跟温习功课、写作业不同,不能立马见到实效,对目前生活状态不产生任何影响,并且会带来成长上的痛苦。很多学生期望这样的辅导方式,但又不适应这样的方式,也不习惯这样的投入方式,所以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也远远不够。而这种参与又是一环扣一环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当在职业辅导过程中没有了参与,就没有了自己的想法。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有如置身事外的感受,就更加参与不进去,从而对职业辅导活动越来越没有兴趣。
笔者在刚从事职业辅导工作时遇到这样的学生,会把这完全归结于自己业务不精,经验太少,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上。但是思思的案例却提醒了笔者,再好的引导、再完美的方法,如果不去实施永远都只是空想。就如同样的课程有些学生缺课,却也总会得到很多学生的认可,主动性的高低、危机感的强弱、行动力的好坏是造成这个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课上的引导只能是辅助性的推动,要想真正的从职业辅导活动中收益,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参与、实践和反思。态度要积极,在面临职业发展困惑时要能够勇于和敢于面对,行动要跟上,打破安逸、克服手懒、脚懒、心懒,才能不断的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