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李开复:我要找什么样的人一起创业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4-24

当本刊记者走进创新工场办公室时,稍显纷乱的布置表明这是一个创建不久的公司。但桌子上放置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的书籍好像在阐释这里的与众不同。

这就是李开复即将再次起航的地方。巧合的是,楼下的公司指示牌上,这层办公室还保留着原来Google公司的标示,而办公室的地毯上,取自Google图标中的颜色构成的圆形图案还在。这里原来就是Google的办公室,或许在这里,李开复能够找到更多创新的力量。

创新工场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通过甄选最优秀的创业理念、创业者、工程师,把每一个创业环节进行最优匹配,同时提供资金、指导和后援,成为创业资源的最佳整合者。

其理念为:(天使投资+创新产品)×规模化

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记者:创新工场中的“工场”含义是什么?

李开复:就像琉璃工场一样,工场里每个产品都是经过工匠精心打造的精品。每个产品不止一个,但也不是批量,每个都是少数的精品。

记者:项目的来源是怎样的?

李开复:来自三个方向。第一个来自我们的员工自己产生出来的经验、点子、想法,经过多次的优化排序出来的;第二个来自于我们严谨的分析,参考别的市场成功的案例,尤其是美国、日本,也可能会分析韩国、台湾等等。把这些成功的案例看看如何合适的本地化。当然,我们希望不是抄袭,而是得到一个灵感。在美国,我们看到几个非常酷的网站,但是直接移植过来肯定不会成功,我们就想如何把其中的灵感经过我们的理解提取出来。第三种就是那些认真来申请,又想把他的团队和项目带进来的。这些是在少数的情况和几个前提之下是可以考虑的:首先这个人非常优秀,而且是被推荐进来的;第二个是他还没有拿到融资,或者没有拿很多;第三个是我们对他有实质的帮助。

所以这三种来源应该是都存在的,但现阶段大部分都是第一种。

记者:您现在都在通过什么途径,找什么样的人呢?

李开复:从各种途径。从美国、中国大陆到台湾,通过各种关系在寻找合适的人加入。包括大公司里的项目管理者,一直想创业的梦想者,创业数次成功者,创业数次失败者,以及从跟随到想主导创业者,这些都是我们挖掘的对象。我们从中挑选出合适的主导创业者,那些天生的创业者,让他们更快的找到方向,发挥他们的潜力。

当然,这个挑战也会比较大。因为让主导创业者加入一个团队可能并不符合他心中主要的召唤。现在想创业的人太多了,但是绝大多数的不见得很合适。因为创业者往往热情有余,但判断、经验、执行力等等,都还有待加强。我们必须要找到有潜力成为下一个马化腾、张朝阳的人,尽量培养他,在这一年灌输所有的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商业策划、战略合作等多方面的经验,帮他敲开每一扇他可能自己敲不开的门,帮他招到最好的团队,帮他优化他的计划,然后希望他离开这里以后,未来得到巨大成功的概率会增加。

我们要证明:主导创业者加入我们之后,再出去会更强大。

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创业的黄埔军校,能够找到那些想创业的超级工程师进来,一边做工程,做产品,一边学习,并有机会在未来成为主导创业者。

创业者眼中可以看到火焰

记者:如何预先判断一份创业者的简历是否符合要求?

李开复:首先我看他做过什么,如果创过业,那我看是什么,为什么做,商业计划怎样,是否成功,效果好不好,失败之后是否总结了该学到的教训。然后看你周围的人、团队的人、用户、老板、客户怎么评估你。

记者:如果面试的是一个主导创业者,有什么关键的特征去鉴别吗?

李开复:我认为创业者应该有下列的特征。首先要有一种饥渴,从创业者的眼睛中你可以看到一种火焰,这个火焰就是我太渴望,太想要了。

第二种我想看到的是一种自信和一种人格魅力,因为你要带领一个团队,经过所有的挑战。你如果不能够让大家认为,你是有自信的,是有魅力的,是值得跟随的,团队很快就散掉了。

第三个我认为需要一定的坚韧,能够面对失败,因为创业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失败。我真的很喜欢有失败经验的。

第四个我认为是客观的判断力,这个是最欠缺的。我不是在批评某一类人,因为很自然,你找那些最自信、最不怕失败的人往往很难同时有客观的判断力。因为前三个是比较强调主观的,这种人觉得自己一定是对的。但因为是在创业阶段,如果犯了错误,你必须承认,这样扭转还来得及。很多创业公司,他们走的第一步都不是公司最终的核心产品。所以一定要有这种客观的判断力来纠正自己、承认错误,找到新的潮流和方向。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软的要求,比如对市场的敏感度,知道如何做一个商业计划,怎么赚钱,对产品管理和周期要有足够的理解等。

记者:你需要招聘的人员中需要多少个这样的主导创业者?

李开复:十分之一吧,也就是10个人左右。但每年一些项目孵化出去后,我们还会继续找更多的项目进来,保证10-20个的规模。

记者:开发工程师好找吗?

李开复:工程师非常好找。但我补充一点,有相当经验的超级工程师不好找。一方面少,另一方面不是他们不愿意来,而是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

中国的程序员有一种观念:超过30岁不能编程,超过35岁绝对不能编程,超过40 岁再编程那简直是笑话。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理念。我们又必须承认,大部分公司里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但是,这个理念是错误的。一个真正天才的程序员,一个很厉害的架构师,他可能精力不如20岁的人,但是他的经验绝对更有价值。你看各种脑力活动,下围棋、打桥牌等各种竞赛,都有40岁的人在做,这不是体力活动,说什么40岁不能做,一点道理也没有。你想想我们从美国为什么可以带三四十岁的超级工程师回来,而在国内却找不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所以要找那种10 年经验的技术人员不容易。而且,对这种三四十多岁的超级工程师来说,创业的风险可能被社会价值观和现实状况所挑战。他的妻子、父母可能会质疑,这么老了还去创业;或者房贷的压力等,他们也都会考虑这些问题。

但我们非常需要这种人,如果你是,而且正潜伏在某一个公司,这是非常好的进来的良机。

记者:其实中国做10年或者做更久的工程师现在也不少,很多人也都想创业或正在创业。这些人可能技术很好,但不知道市场在哪里,你有什么建议?

李开复:他们需要找一批伯乐或指路人,而且是他值得信任,愿意分享的。现在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很多人都认为我是这个人,所以每天门口都排一大排。但是如果我每天都去做这些工作,我就无法工作了,所以很不幸,我必须要跟他们说“对不起”。

当然,这也告诉我们,工程师早点参与创业是对的。我一向反对工程师早点主导创业,但是早点参与创业是对的。

每个人都是兼职产品经理

记者:如果有应聘者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做过成功的产品,但他可以提出一大堆产品计划,有没有可能被选拔出来呢?

李开复:我们的申请表上有自我发挥的机会。如果填了非常多内容,我们的程序会判断出来,我们会阅读。所以假如你不是名校毕业的,你也没在一个有名的公司工作过,也没得过什么大奖,你的表格什么也不填,那有可能直接被排除。所以,当你填履历申请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优势显示出来。

记者:面试的时候你会问哪些问题?

李开复:比如我们会问产品经理:你最喜欢的一个产品是什么,这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他的不足之处又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这一个问题往往就会看出来应聘者思考的轨道是否是对的。对于一款你最常要的产品,如果不能很好的评估出他的核心优势和挑战的话,那就是最大的问题。

对工程师来说,我们还是会出一些这种比较实际的问题,跟算法还是有关的,但不是完全围绕算法,而是看你写代码的时候,是否易读性好,思路是否清晰,考虑是否周密,不会漏掉细节。

记者:您原来在微软研究院、Google 有很大部分的工作职责是招人,现在的侧重点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李开复:微软、Google 更多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创新实践者,微软研究院可能看创新多一些,Google 可能看实践多一些。

工程师有几种:一种是沟通能力很强、想法很多,喜欢讨论,很外向,比较美国式的工程师;还有一种就是非常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的中国式工程师;第三种是点子很多的,但不见得是一个最好的项目完成者。

微软研究院可能最喜欢第三种,因为研究院是做启动、创新的,Google 可能会喜欢第一种,谷歌公司里的硅谷血液是很强的,有年轻人那种冲劲、小飞侠的感触。

对于创新工场,我们不像Google那样重视算法,而是会重视他对市场和产品的敏感度怎么样,编程能力如何,是否做过真正的产品。因为这么小的团队,不可能每一个人的工作职责划分的非常清晰,不可能像大公司那样,只需要产品经理懂用户,其余的人去编程,不用接触用户。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是兼职的产品经理,我们希望那些敏感度更强的工程师,有一天真正成为一个主导创业者。

创意孵化成功率有多大

记者:创业者进来之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创业环境,项目是怎样的流程?

李开复:我们有点像Google 的那种模式,先去网络上证实一件事情,再去逐步启动它,然后看每一步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不会非常急迫的组织团队和扩张雇人。

我们更多的可能先去研究一下某个方向,别人有没有做过,别的国家有没有做过,有没有类似的公司,用户是谁,竞争对手是谁,可不可以去访问几个用户。如果说能很快做出一个原型,看看它的流量如何,用户群怎么样,有没有在增加,来监测这个方法是不是比别的方法更好,总之要用数据说话。

记者:我们知道,在常规的创业项目中,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那在创新工场这样完整的机制下,您认为创新的项目的成功率会有多大?

李开复:从一个点子变成项目再到一年后拿到A轮融资,我们预估孵化成功率约在1/4 左右,然后从A轮到融资上市,从市场的经验来说,也许再1/4。因此,整个项目成功率应该是在1/8 到1/16 之间。当然,很多项目不上市也可以成功,比如出售、合并等。

另外我想补充的是,这不代表创新工场只有1/16成功的可能性。因为一个项目一个月、两个月失败了,但做第二个项目可能成功了,可能多做几次就碰到一个成功的项目。而且还有一个可能:你参与的项目没有成功,但另外项目成功了,成功的项目可以从我们母体里挖人。这里除了我之外,谁都可以挖。很有可能,你作为一个很优秀的工程师,你的项目不妙了,但另外一个公司拿到了A轮融资,他们给你offer,你也可以自己决定。

记者:创业项目中,母公司要占到多大的股权比例?

李开复:会给创业者很大的一个比例,这完全要看团队和带头人的资历,我们最小的例子是20%,但更多时候会多一些。

记者:创业团队是否不需要担心资金问题?

李开复:资金也要担心的,因为如果做得不妙,我们就不给资金了。资金是在你的项目合理的假设之下的。

创业成功四要素

记者:你认为创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李开复:我认为创业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是团队(包括带头人);其后是经验、执行力;最后才是点子。

现在绝大多数的所谓创业者,都完全把这四者搞糊涂了。他们认为“我有点子,我就是发明家、创业者,然后你给了我钱,进了我的帐户,我就可以去做一切自己喜欢的创业了”。但是,你有团队吗?没有。你有执行力吗?没有。你负责过项目吗?没有。你做过商业吗?没做过。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我们要找那些真正拥有创业者潜能的人。他们自己有执行力、有经验,有能力带团队。如果他们带着项目进来,我们也欢迎。当然我们也欢迎他脑子里的点子,拿出来大家讨论。行的话,我也支持你的点子。

记者:大家现在最期待的就是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对外发布产品?

李开复:请帮我们降低期望值。希望大家对我们有点耐心,给我们一点时间。三年之内,做出一两个酷东西是绝对可以的,但第一个产品就要改变世界,这个期望值是没有人可以达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