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奢望就业指导能成为一个大学专业”
侯志瑾:第一,好奇。我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好奇,刚才大家提问或者我听他们的分享,我会比较好奇,好奇才能做研究,研究首先要好奇。我们一定要好奇什么样的人创业成功,什么样的人敢去创业,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去创业。我也好奇,比如今天会讨论我们自己的成长问题,我们现在在这儿也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大家到处参加培训,就跟若干年前心理咨询师培训一样,为什么我们要到处跑着参加培训?假如这是一个问题的话,如果我做培训,我们的学生一定把这个当成一个问题,让他们写下来,五个到处参加培训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问一下自己,定能找到原因,这个原因其实跟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儿,你为什么有这些困惑有非常大的关系。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这个专业的认同问题,我们觉得我们被别人抛弃了,抛弃不抛弃没什么大的关系,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情感?我们需要好奇,对我们自己也要好奇,过了几年转岗了,我前面的投入就白费了,为什么你现在要做这个投入,而不做其他的投入呢?这个投入真的白费了吗?我会想到很多问题,我自己也问我自己,为什么老爱问问题?我们学咨询,在训练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教你学会问问题,因为要学会问问题才能更好了解你本身的对象。如果你不能提问的话,就像给别人宝贝,但那是不是宝贝我不知道。刚才谢老师说,阅人无数,名师点悟一定在适当的时候才能点悟,前面得有很多准备和铺垫,名师点悟才能起到作用。要准备好了,这个咨询可能帮助来访者。我觉得好奇是很重要的。因为有好奇,才能有创造,这样可能不只是指望着名师点悟,说不定哪天也能自己点悟了,因为找到了名师给的东西。讲到很多环境的限制,假如环境有限制的时候,我们可以干深入。假如环境没有职称政策,我们可以怎么发展?可以问自己,可以想出很多答案,这个想答案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的过程。
第二,探索。我们是不是做过足够的探索?当给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你真的信吗?如果信的话,怎么给自己做的呢?我们到底想做什么?五年或者十年以后,怎么样的职业发展令你满意?
第三,反思。每时每刻都要想自己在做一些什么事,想一些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这样做可以得到什么?反思的过程也是提问的过程,也是好奇心的一种表现,只不过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好奇。
关于就业指导能不能成为一个专业的问题,我对这一点不抱太大希望。只做就业指导能成为一个专业,这有点太小了,一个专业建设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说职业指导,看怎么定义职业指导?刚才说到专门化的问题,人社部的农民工、军转问题,完全可以把这些问题转变成现在生涯发展与辅导的专有名词,比如农民工的问题是特殊人群的问题,关注多元化,残疾人也是关注的对象,军转的问题跟大学生就业是一类问题,就是一个转换的过程,都可以换成职业心理学研究的术语。这些在西方早就存在了,并不是都要变成一个专业,我个人认为不是那么科学。学医的时候,将来可能说我在这个专业里面更擅长做农民工的咨询,是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定是一个专科医生了,但是专科医生前面的训练一定是全科医生训练,对全科医生也非常了解,才能去做专科医生。总不能说连人体解剖都没过就学做牙医,专门干一件事情,拔牙、镶牙,不太可能。这是我们大家需要想的。
我们现在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家关心个人发展、专业化问题,我们专业化就是走职称系列,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们做的更多的是实物工作,教授是做研究工作,这两个都可以专业,不能说教授专业。为什么不能认同自己是专业,特别需要别人去认同?我个人觉得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心理咨询的发展,就可以知道我们未来是怎么的。心理咨询在二十年前也是这样,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的,心理咨询的会议、培训班,过去全部是个人拿钱来参加的,现在大部分是学校报销,如果不报销,就是付出和得到的问题,我交了一万五能不能赚回三万五的事,这也是我好奇的问题。
职业规划师能否帮助自己走出职业迷局?
庄明科:我用三个字来讲讲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如何发展的问题:说、做、看。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看到了,知道有这样一个知识,大家来参加这样一个培训或者回去看书,都是看的过程,光有看的过程是不够的,就到了“说”,把看的东西转述出来告诉别人,比如写成材料和讲课。一个人如何快速掌握心理学或者职业发展内容,教的过程很重要,一年只教一次,可能学习周期就漫长一点,如果说一年讲十次课,这个过程就很快。对老师来讲,其中的“说”是教学,多做讲座,也有助于提升。当你说了以后,就会相信这个知识,看了会知道这个知识。“做”,只有做了才能真正掌握,“做”的概念不是教学,我们学校有一个助理,帮助那些人整理。教学生也是理已理人生的过程,如果自己没理清,教学生就有问题。就业指导事业发展太快,我们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站在教学岗位上教别人了。我和谢伟是在那个年代快速催肥出来的,是时代要求的,做的过程是不断理的过程,但是我们发现当教别人的时候,必须把所有知识用在自己身上,对自己能有帮助吗?这个传达是有可信力的,教的过程中用在自己身上做。
我从杭州回到北京工作,遇到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心理学老师,说国内心理学的老师问题也挺多的,把心理学当做一个知识来传授,没有想到把心理学用在自己身上,解决自己的问题。接触这些东西,不能解决自己的话问题就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样的,首先想想这些东西如何解决自己,甚至如何解决自己家庭的问题。首先如何帮助自己?只有帮助自己走出这个迷局的时候,才能说这个是有效的。“做”,在“看”、“说”的基础上再做更好一点,看、说、做都非常重要,一定要结合起来,这三个可以同时进行。
专家自曝:我的求职经历就是一部职业忠诚演义
金蕾莅:我跟在座这些老师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我2001年清华硕士毕业后留在清华工作,2005年在香港学习。第一,自学成才,名师指点之前名师是看不到我们的,我是2001年开始做这个工作,那个时候在清华就业中心留校,2001年2月14日,黄沙漫天,学生部长给我打电话,学???没批下来这个职位,因为学校觉得不需要一个硕士。我们主任、管人事的老师打报告给学校,3月14日才批下来,我那个时候根本进不了这个系统,那个时候没有课,上课三十个人,讲到最后十个人,第一年就是值班的工作。我们能给学生做的就是开一个讲座,既然给这么一个讲台了,就想站住。我特别理解各位同志的困惑,上边想让我到团委,清华大学历任就业中心的主任把我留住了,我特别感谢他们,我觉得那是一条路,但是我不想走团委,我本科学行政管理,毕业后可以到国家行政部门工作,但我就想做专业人员,我跟他们说宁可不要这份工作,也不离开就业中心,主任把我留下了。我还是很担心有一天把我调走,我的梦想是到系里当老师,2005年我依依不舍离开清华大学,到了香港大学,我特别想名师指点,导师根本不管我,四年时间跟导师见面十次左右,什么事情都是正反两个方面,他就训练了我一个能力就是自学。各位老师,谁去指点?大家都在探索。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坚持住,自学,就是看书跟同行的交流,同学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我们的老师,202009年回到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上帝对我考验,想要看看我对生涯发展的执着。延迟满足是心理学的概念,一定是上帝想看看我对这个事业有多坚持和热爱。
第二,科学研究。相信即使方老师离开这个位子之后,后面的领导也能够推动这个事情。侯老师认为这不成为一个学科,我扪心自问到底能给学科建设提供什么?环境是限制,但是我们做了什么?真成了一个学科建设的时候,我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国家发展提供了我们的东西?就是希望在就业口能够出好的文章和有用的文章,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业绩,但是走的是科学研究的路子。
第三,持之以恒。要一口井挖下去,随着发展,这些西方理论会越来越适合我们的现状。我们大家对本土化有多少了解?没多少了解。有这个勇气,拿自己的生涯赌一把,我觉得就赌在兴趣理论上。有好的领导非常好,我整个风格和清华风格都是非常吻合的,我就分享一句话,这么多届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主任跟我说的,就叫做“先有为后有位”,即便我在意职称的问题,我更在意在这个岗位上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我既然拿到博士就不怕了,博士是我自己读下来的,我就是要好好做下去,好好上课,好好写文章,想让我的学生从我的身上看到因对一份职业热爱而坚持下去的信念,这就是我的梦想。
专家也有职业困惑 曾经差点成为风水大师
谢珊:刚才听完金老师讲的热泪盈眶,但是还没有我的历史曲折,对于我来说,金老师是名门之后。我大学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教育,1997年地理取消高考,我的第一生涯老师是辅导员,如果找不到地理老师的工作,可以改行去做风水。金老师还能在就业指导中心,我毕业之后从事十年辅导员最基础的工作。但是对我个人来说,我很开心今天坐在这个位置上,我希望我一直能做下去,并不在乎地位,我觉得我代表的是广大辅导员,做到十年,没有再比我老的辅导员了,给了我一个十佳,拿到了广东省的十佳辅导员,这段时间让我去给新上岗的辅导员讲,那些老师说你的讲课一定要让我们觉得辅导员前途是光明的,但是我觉得的确前途是光明的,我是问心无愧的。做了十年之后到学院是党委副书记,我的工作是主管学生工作,离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工作还有一段距离。估计很多高校都是就业指导人员依靠基层的辅导员和副书记,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还是比较少的。我们这部分专职专家其实也是比较少的,我的成长可能成为一个缩影,让其他辅导员看,告诉自己我不是本专业出身,没有这样一个心理学背景,但是我能够在这个领域里获得我的兴趣,获得我的成长,获得很多人的支持。我能够坐在这里,是唯一一个辅导员。我在这段时间培训辅导员,都很关注以后的前景,我不知道我以后的职业生涯是怎么样的。第一要坚持,我从本科生一直走到现在,站在一个平台上就是一个希望,坚持是需要的;第二,我觉得要抓住身边的机会,学校可能不支持,领导可能不认可,即便有学校的培训也要抓住这个机会学习,我们需要自学成才。现在就业难,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机会,他们重视了这一块,不然我们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块。方处长一直讲创业,我准备回去学KAB,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我已经吃了第一个。我从1999年开始,在这块就有兴趣,自学这一块,更早的发觉这个东西,能够听到一些名师的指点,前面有一个虫子,我们这些笨鸟只要尽快起飞,可能就会更好,我就给大家两个建议:一是坚持,希望我们辅导员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希望在座的主任告诉我们辅导员是有前途的;二是抓住机会,多跟专家沟通。谢谢各位!
我已经是教授了 但我也有困惑
侯志瑾:金蕾莅在清华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我们上这个课程的时候,到清华大学取经,让我们研究生对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性有了非常真实的感受。让他们觉得去就业指导中心是未来生活的一种选择,我们有的学生想去心理咨询中心,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更专业,但是他们去了清华以后,金老师在那儿工作,给他们一个榜样,他们觉得就业指导中心其实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后来金老师念博士,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个榜样,可以学习,可以成为专业化。即便金蕾莅没有到系里面,你就是在就业指导中心岗位上退休,我觉得还是一个专业人员,我们如果要想让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真正成为专业化的话,首先真的可以在就业指导中心成为这样一个实践者,而不是跑到系里才是专家。在任何一个岗位都有任何一个岗位的困惑,比如在辅导员岗位做了很多年工作,再去教育岗位,一样会有困惑。我现在做教授,也有困惑,如果我们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包括帮自己,一定要考虑我们的历史。有人要经过多少年才能跟他坐在一起喝咖啡,出身不一样,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你可以改变什么,这是在这个领域能坚持下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但是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可能别人一生下来就有这样一个位置去喝咖啡,但是我们要经过很多年,但是也和他坐在一起喝咖啡了,这也是我们的努力。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辛勤努力感到骄傲,我们坐在这里的没几个是心理学出身的,不在于出身是什么,我们要坚定一个信念,我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些东西的,这样一种信念可以传递给学生,让他在艰苦环境里坚持一种信念。如果不能这样的话,我们在中国就会产生一种现象,我们都觉得职业倦怠,都把原因归结为外界,制度不好之类的问题,这样有用吗?我们整天抱怨有用吗?没有用。我刚才听金蕾莅讲,她现在不是抱怨,她是去争取,去跟学校说不是在为自己争取,是给以后的人在这个工作岗位的机会,争取越多,就可能越有机会得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在监狱里写了很多信争取权利,我们在这个岗位一定要做争取,怎么样才能坚持下去?
我答应谢伟做这件事的重要原因,我希望可以做的是给大家一个平台,给大家一个地方,大家可以互相支持,艰苦的时候支持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彼此支持。你要坚持,要争取支持,我每天都要告诉自己,我就是很棒,我能拿我的钱来学习,我现在愿意学习和成长,还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学习和成长。我现在有困惑没什么,有危机感没什么,我们有向上成长的动力。特别是要激励那些艰苦环境里的学生,做学生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就是做的这件事,也许一辈子都当不上教授,但是我相信我们的服务对象会给我们这种认可,你的满足感可能不是因为你的获得,而是因为你所做的工作。
我们都是合作者
丁少文:合作(Cooperation)。刚才侯老师讲的争取,在二十一世纪,美国心理咨询的训练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模式,就是争取。训练我们做心理咨询的要懂得为来访者争取,不光是帮助,要合作。在美国训练一些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为来访者争取,看清楚你的身边人,是你合作的对象,而不是竞争的对象。很多人认为人口多,要发展一定要竞争,但要看竞争的对象,竞争对象可能是其他的,竞争对象不应该是CTTP。你们同班的同学都是合作的对象,现在坐在一起所谓的专家也是合作的对象,方处长也是合作的对象,他是国家发展政策的推行者,有事情向他提,他是代表国家方向。合作是很重要的,如果自己干,影响力太小。旁边的人都是合作对象,不是竞争对象,将来要成功,看成合作的对象,成功机会比较多。
五、专家加入学术委员会 誓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奋斗到底
李黄珍: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谏言和分享,九大宝物收入囊中。接下来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仁能达教育公司诚挚地邀请在座的专家们加入仁能达生涯学术委员会,由方伟处长颁发证书。有请方处长给专家颁发证书。
荣幸地邀请到丁少文、方伟、侯志瑾、周文霞、庄明科、金蕾莅、谢珊、曾海波,成为仁能达生涯学术委员会专家。侯志瑾为专家组组长。
谢伟:聘请各位专家成为仁能达生涯学术委员会专家,专家聚合在一起,共同努力,开发一些相应的标准,推动UCT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