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火了。据报载:畅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卖出150多万册;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版公映票房850万元,创下华语片首日新高;姚晨主演的话剧版,以及陈铭章导演的30集电视剧,相继出炉。足见“杜拉拉”的迷人魅力。
按理说,小说中的杜拉拉形象算不上漂亮,也没有背景,完全靠自我打拼,从一个职位平平的行政助理,成长为优秀的人事行政经理。
她的经历揭示了职场生存的一个重要玄机,即职场玩儿的是情商!很多新人不懂得职场之道,故而有网友“看一遍杜拉拉,职场情商就可以提高10分以上”的评论。
杜拉拉的“职场情商语录”也是深入人心:“打工的人要搞定很多关系,比如搞定上司,搞定下属,搞定同级,搞定内外部客户。”
“改变你能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关于情商,有一个很有名的“软糖试验”,是美国科学家通过观察4岁儿童对果汁软糖的反应预见他们的未来。孩子们被告知:“你现在就可以得到一颗好吃的果汁软糖。如果你能坚持不要,直到大人外出办事回来,你就可以得到两颗好吃的软糖。”试验后,研究者跟踪孩子的成长,发现那些能以忍耐换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通常成为适应性强,自信和独立的少年;而经不起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易受挫的少年,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
杜拉拉如果在幼儿时参加了“软糖试验”,估计是最后拿糖吃的孩子!而我老胡呢?从小家境不宽裕,人好吃,也不会节制,过年过节以后时常要被送到医院里看内科医生。医生一见我和我妈就问:“你又来了?吃多了,消化不了?”当年要是我参加吃软糖游戏,估计一口就吞下去,还有可能都忘了剥糖纸呢。
我的女儿比我小时候还胖,也好吃,但我比较注意从小就开发、启迪她的情商。如果让她做试验,估计会把那颗糖不停地舔一舔再放回去,直到大人回来;或者不小心把别人的那一颗糖含到自己嘴里去。
情商主要是靠天赋,后天的养成也是不可忽视。我发现,现在学校的培养普遍目标不是培养道德模范,就是塑造科技精英,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根本不屑去培养学生的情商。
我们从小被教育:做事是为了他人,可实际操作中谁也不会忘记自己。老师只告诉你:大家都是一伙的,你和他人目标一致;根本没有人提醒你:你与他人还有一种竞争关系,很多时候利益并不一致;也没有人教导你: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还能挺绅士地顾忌到他人的面子与利益。
事实上,竞合关系是工作生活中最常态的游戏规则。所以,被教育的学生走上社会以后,常常发现自己“很傻、很天真”,让社会给坑了,被教育给骗了,然后就愤世嫉俗,吃相难看,被人侧目,常常因小失大。
情商教育是不是教育分内的事呢,很难一概而论,但结果是大家不屑一顾的情商让“杜拉拉”火了,小说作者和演电影的家伙儿藉此大赚一笔。看着“杜拉拉”火了,老胡更着急了,情商教育何时在校园内风风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