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园区房租补贴、经营场地补贴政策将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决定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从今年起的三年时间,引领45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鼓励大学生开办网店。 (北京青年报5月29日)
不得不说,这次实施的“创业引领计划”,是十分宏伟的。——据报道,引领计划分三年实现,其中,2010年不少于10万人,2011年不少于15万人,2012年不少于20万人。可是这宏伟的计划,却让笔者十分困惑,担心其在贫瘠的创业土壤上催生出大学生创业“大跃进”,并让一大批学生“被创业”。
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过充分调查么?根据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我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当年毕业生总数为559万。以此数据概算,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当年为5.59万。与这一数据对比,2010年的创业大学生将增加4万,2012年的创业大学生将增加14万!
在600多万之众的大学生就业人群中,几万和10几万是个“小数目”,往年,政府部门推出村官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计划,也很快解决了十几万学生的就业。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消息显示,2009年中央部门组织的基层就业项目包括,吸纳20万大学毕业生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工作,选聘2万名“村官”到各地基层党支部村委会工作,安排5万至7.5万个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此外还有“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2万多个岗位,以及选派1万名应届毕业生服务西部计划。
然而,大学生创业的“引领”与政府的给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不同。政府创造就业岗位,自可以引导学生去就业,可政府部门推出创业政策,就可让本身没有创业能力、素质的学生去创业吗?
政府的创业引领政策,客观上说,可以让一些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投向创业领域,可是,创业不是仅靠梦想和激情就可以做成的事。各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远低于其他企业创业成功率。也就是说,以600万大学生计算,目前能够创业成功的学生只有600人左右!究其原因是,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所需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耐挫能力,社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更是匮乏。在大学生创业人群中,是因为“就不了业”,才“创业”的,占很高比例——稍有常识者都知道,创业需要比就业更高的能力,如果因能力原因无法就业,选择创业,可想而知,这种“创业”创的是什么“业”,创“业”的结局会是如何?
政府部门的“引领计划”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但是,却难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这不是靠“引领”就引领得出的,检验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市场竞争力。假如政府部门“引领”的大学生企业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商品或服务,没有市场,这些创业大学生将面临更艰难的重新就业选择。
我并非反对大学生创业——在有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高达20%——问题是,引导大学生创业,决然不能搞“三年计划”这样的短期工程,促进大学生创业,是一个需要十年甚至20年系统教育改革和就业环境改革的大工程,要通过改革大中小学教育、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素质、让各类企业在市场中公平竞争来实现。这一“三年计划”,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以急功近利的心态推进大学生创业,甚至是以救急的心态去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来,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已经不再像10年前网络英雄涌现的时代,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在就业时理性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以三年为期的引领计划,极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大批学生“被创业”,地方和高校为完成引领创业任务,要求学生创业或让学生承诺自己已经创业——这比要求学生就业更容易,学生“被就业”还要签用人协议,伪造盖章,“被创业”则只需学生说自己在自主创业、正在申请注册公司——由此使创业数据激增。据报道,大学生开网店也在引领创业计划之列,联想到前几年某些地方将开网店三个月的学生也认定为就业,我们也就不用怀疑,2012年,20万大学生创业计划会如期实现。二是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毕业找不到工作的过渡,在有关政策的激励下,没有责任意识、创业风险意识,没有能力也大胆而上,最终失败,这种冒进,不但搞坏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从长远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将给整个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以沉重的打击。如果三年以后,这些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依旧很低,政府部门还有什么高招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