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解读《人才规划纲要》
建立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让市场决定人才流向
“新近出台的《人才规划》对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作出的阐述是,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说到底,就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让市场决定人才的流向。”武汉工程大学原副校长桂昭明这样解读《人才规划》对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的目标要求。
“目前我国人才开发在运行层面上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西部的人才流失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桂昭明说,这就需要用政策导向吸引人才流动更趋合理,使人才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他指出,以前人事部门调配机构在市场经济时代已经改名为人才交流中心,但是依旧是半官方的机构,只管存档,极少地方搭建起了交流畅通的综合人才信息平台。在许多调研中发现,中西部和东部人才交流的最大障碍主要来自于户籍管理制度、身份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跨区域不能互相承认,人才在流动过程中需要很多繁琐的程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发展中介组织提供人才信息服务,例如猎头公司等。让这些中介组织为人才流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也表示,目前我国许多人才交流中心提供的招聘会常常是大呼隆一起上。几千种职业在一个大厅里同时招聘,没有详细具体的分类。很多人都是乱投一气简历,最后真正能找到适合工作的几率很小。因此,《人才规划》提出要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这非常重要,可以大大减少人才浪费在求职中的高成本,为人才流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人才永远是往回报率高的地方走。”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因此,要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促使人才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桂昭明也表示,目前人才流动的主体是非公有制企业,占90%以上;而如果“铁饭碗”不被打破,国有企业和全员聘任制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只能是隔靴搔痒,人才无法真正完全进入市场实现自由流动。“要突破人才流动不畅的障碍,首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用政策导向为人才流动提供疏导作用;其次要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第三要搭建一个完善的人才交流市场平台。”桂昭明说,“其中制度的跟进尤为重要。《人才规划》提出,要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这对于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等都提出了要求。”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则认为,中国在吸引海外人才政策方面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推进。他举例,目前印度、菲律宾、韩国、越南等国都开始实施双重国籍制度,为那些已经离开祖国的人才顺利回流提供制度保障。“我国正在实施的‘千人计划’力度很大,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王辉耀说,“现在除了‘海归’外,还有一种人才叫‘海鸥’,就是在国内和国外飞来飞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创业。其实他们即使短期内不在中国,也一样为中国创造着潜在的价值。希望国家能出台更多开放的政策,为这类人才的顺利流动提供制度的激励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