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博士”都是高学历的代名词。至今,在很多人心目中,博士不仅还意味着高学历,还意味着“学术研究”以及高薪。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学术性博士占主导
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显示,我国博士生中女性的比例已经从1998年的21.9%提高到了2006年的35.7%。2006年,博士毕业生年龄“30岁及以下”、“31岁至36岁”、“37岁及以上”3个年龄段基本持平,均占1/3左右。我国的博士主要为学术性。以2006年为例,当年授予的35628个博士学位,其中专业学位394人,仅占1.1%。
普通院校公开招录博士生的比例在80%以上。“985工程”高校通过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和免试推荐等招生比例已达40%以上。
目前大部分学校博士学制是三年,但是能正常按期毕业的博士很少,一般都要4年甚至更长。
零淘汰率“神话”逐渐被打破
以往,中国博士的淘汰率几乎为零。但近年来,国内逐渐有高校开始淘汰或清退“超时”学生。8月30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在官网上公开发布声明,要求307名未能按期完成学业的研究生退学。此次被清退的学生中,半数以上属于定向、委培,并且相当部分是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还有少数名人。他们长期不来学院上课,有些甚至已超时学习两三年。据《新京报》报道,此次拟清退的研究生,共有307名硕士生、博士生。拟清退的博士生中定向和委培的占73%,拟清退的硕士生中50%是定向、委托培养学生。去年,南开大学再次出现33名博士生被校方淘汰,由此引发社会各方的热议。自2006年南开大学打破博士生“零淘汰率”的3年来,已有168名博士生未能戴上博士帽,遗憾离校。
博士就业主渠道:高校、科研机构
据调查,毕业之后有43.9%的博士生选择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加上科研院所10.8%和博士后2.9%,总共有125633人,接近60%的博士生在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拥有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进入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5.2%),总共有超过1.1万名博士毕业生参与到社会管理和建设的各个方面。另外,企、事业单位的创新科研,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博士生(33059人,占毕业总人数的15.2%)。出国继续深造,进入部队的人数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分别达到了毕业总人数的2.9%和2.3%。
研发类职位的博士生起薪最高
此外,根据中智薪酬发布的今年应届生起薪数据显示,博士生月度起薪研发类职位最高,平均达到6233元,市场/销售类职位最近,平均只有3400元,同一职位,研究生的平均起薪为3963元。当然,不管博士生的就业率如何,博士生的平均起薪都要略高于研究生,明显高于本科生。
[麻辣点评]
企业中博士需求面很窄
■渣打银行人力资源总监叶阿次
博士的就业面相对较小,科研机构和高校是消化博士生的主要渠道是很正常的,社会上应用型或生产型企业对博士的需求较小。而且,这些企业也是要分性质的。
一般来说,大型国有企业对博士生的需求相对较高,对学历也较重视,会按照学历定工资级别。
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有上市愿景的民营企业对博士有一定需求。
外企对学历的重视度较低,除非是研发部门,通常来说,外企更注重应聘者的能力和工作经验而非学历。
此外,博士就业过程中往往关注专业对口,无形中就业面变窄,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成本相对较高。
但社会上依然有很多在职人士尤其是在事业单位或者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员,“前仆后继”的选择读博士,这是因为在中国博士学位相对“好混”,不像西方国家淘汰率较高;而且读出来后对自己的职场提升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