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霾,就业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是人们对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感受。虽然身处较好的就业环境,但是2010届与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为理性,在好形势下呈现出择业的新趋势。
1、利好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余万人,比上年增加20万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共有21、9万人,其中研究生6、3万人,本科毕业生10、9万人,高职毕业生4、7万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同比增长4、3%,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但值得欣喜的是,就业形势比2008年、2009年乐观。全球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减小,用人单位需求比去年有所增长。上半年,全国仅教育系统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就高达430万个,岗位信息数比上年增加9、5%。
从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的招聘会上就能看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去年只能容纳50个单位的招聘会会场今年能容纳80家单位,如果场次不变,仅招聘单位数量就提高了60%。”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辉说。
截至目前,北京市教委已经公布了3次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一季度5、14万名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到5月14日,毕业生签约率为38、6%。到8月31日,初次就业率为95、9%。各个指标均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
形势好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小了。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2010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感受基本呈正向分布,平均得分为17、8,与中位数18基本吻合,表明2011届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总体上趋于正常,并低于上年。
2、提前
2010年9月,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企业的表现有些“急不可耐”。中国平安、中联重科、青岛啤酒、金山软件、联想集团、华为、腾讯、百度、扬子江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和英特尔、施奈德、微软、三星、索尼、强生、宝洁、思科、壳牌等跨国企业公布了2011年校园招聘计划及方案,启动了校园招聘。据清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今年各地、各企业在清华的招聘活动平均提前了13、5天,招聘单位比上年度增加了47%。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苏栋认为,以往企业校园招聘高峰一般在每年11月底到第二年3月,但是2010年单位普遍反映招聘时间提前了。北科大10月至11月平均每天都有八九场招聘会,12月招聘单位的数量开始下滑。不少专家提出,毕业生要根据每年的新形势及时调整求职策略,虽然摆在面前的单位不少,但是总想着“好单位还在后头”的想法有些冒险,抓住有利时机解决工作才是当务之急。
3、出京
2010年,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人有了“撤离‘北上广’,外地谋发展”的思路,主动退出一线城市,回家乡或者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在他们眼中,北京等大城市由于高房价、生活压力大、人才集中等问题已经变成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童话。
而二三线城市加紧了进京揽才的步伐。从11月开始,沈阳、南京、浙江、重庆等地纷纷进京揽才,对优秀人才打出了解决住房、提供安家费、解决家属工作等诱人的条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肖成说,“我们的求职策略就是‘北京有好单位就留,没有好单位赶紧溜。’”
到北京招聘的沈阳特变电工的招聘人员看到了这种变化,“以前有的毕业生宁肯在北京每月赚2000元钱,也不愿到外地做月薪5000元的工作,但是今年我感觉毕业生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人表示愿意到二线城市的重点单位去发展,他们已经看到了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潜力。”这种变化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出于更长远的打算,对于毕业生来说都是理性的选择。
4、联手
2008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部门联手抓就业,促成合力推动就业,在2010年表现得特别明显。
高校毕业生可以与全国大中型企业、建筑行业、农林行业、民营企业、信息产业的用人单位通过网上招聘会的方式双向交流。在网上招聘会的背后,不仅有教育部门的努力,也有各个部委、行业协会的努力。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已经由最先的5部委发展到13个部委,拥有包括行业协会、大型企事业单位、社会人才网站等在内的200多家成员单位。部属高校、省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积极加盟,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连同市教委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双方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网络集中向毕业生发布。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毕业生查询就业信息。该系统在北京市人才网、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各区县人才服务中心等23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网站均设有入口,毕业生登录一个网站即可查询全市毕业生岗位需求信息。
5、创业
北京联合大学23岁的毕业生张钊在创业难以为继时,学校送来了创业基金,让这个饱尝创业酸甜苦辣的“80后”拥有了维持经营的资金和坚持下来的信心。鼓励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大政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尝试创业,而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也逐步完善创业教育,优化创业政策。
教育部2010年下发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表示将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校里,就业与创业的教育同时展开,很多并不打算创业的大学生也积极聆听企业家讲课,参加模拟创业活动。“现在不创业,并不代表以后永远不创业,在大学里积累一些知识,将来能用得着。”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赵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