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熊丙奇:好看的就业率将给谁好看?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6-12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1月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3个百分点。 (新京报1月26日)

这样的就业率确实挺 “好看”,特别在大学生“就业难”舆论汹涌之际,取得“这么好”的就业成绩单,表明有关部门学生就业工作很到位,而大学培养的人才,也是广受社会欢迎的。

然而,这是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情况吗?自“就业率”这一指标诞生以来,关于其真实性、客观性的质疑,就一直不断。前年,大学生“被就业”成为社会焦点;去年,央视《焦点访谈》再次曝光了大学就业率造假。

就业率造假、注水其实已经不是新闻,各种手法,也都被媒体逐一曝光,不造假倒成了真正的新闻。

遗憾的是,在每次就业率造假事件曝光之后,鲜见有调查机制启动,更无严肃的问责。有关部门的口径是,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是科学的,统计结果是真实的。在大学内部,由于就业率事关专业的生死、招生计划的增减、老师的饭碗,老师们明明知道某些做法不合理,但必须配合学校做好就业率数据。至于学生,毕业证、学位证都握在学校手中,连“被就业”都得忍,何况就业率数据了。

“好看”的就业率,可以营造一时的大学生就业“繁荣景象”,也更深地埋伏下大学教育危机。

其一,破坏了教育的底线。政府的公信力、学校的操守、教师的尊严随之消解。这是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所经历的“重要一课”。耳濡目染之下,他们今后能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调查、统计、研究的结果吗;还是会为了取得某种政绩,心安理得地编造好看的数据呢?

其二,贻误教育改革的时机。一个本来学生就业情况极差的专业,在经过一番运作之后,就业率却高达90%,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无非是招生规模不减反增、人才培养模式裹足不前、教育质量持续低下。不少高校的教育,就是这样被严重“空心化”。

其三,失去对教育真实情况的掌握,教育发展规划脱离现实。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内,关系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对外,则关系到发展哪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全局性问题。如果就业数据出现严重偏差,基于此所作出的教育发展战略,就可能出现明显的失误。过去10年,我国已有这方面的教训,比如各地一哄而上的大学城、快速发展的独立学院,现在不少已陷入生源危机,债务缠身,人去楼空。

套用一句流行语,如果“让飙升的就业率再飞一会儿”,那么最终将不得不面对一场高等教育的危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