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青岛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爆满,就业....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6-13

如潮的人群,成叠的简历,企业招聘者期待的目光,大学生们青涩却自信的笑脸……昨天上午,2011年春节后山东青岛首场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海尔路人才市场举行,到场招聘的150余家企业提供了1672个岗位,吸引了7200多名学生到场应聘。4个人争1个岗位的供需比显示了青岛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招聘摊位全部爆满

由于是节后首场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除了吸引大量企业的参与,场内招聘摊位全部爆满外,这场招聘会还吸引了众多 “攥着劲找工作”的毕业生们的关注。上午9时,招聘会会场内已经聚集起了浓厚的“人气”,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有毕业生在等待投递简历,一些国企、大型外资企业的摊位前则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应聘者要等上半个小时才能和主考官“见上面”。上午10时,招聘会上的人数达到顶峰,摊位中间的过道变得拥挤起来,正常通过都变得困难。

毕业生来“淘”经验

“我在二楼的摊位转了四圈,三楼的摊位转了两圈,感觉今天到场的企业类型很宽泛,招聘的岗位也都很多样,也有很多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其中有不少工作都让我心动。”毕业于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的小孙是青岛人,趁着放寒假参加了这场在家门口的招聘会,“我是学财务专业的,但是想找文员的职位,投了七八份简历,希望能得到面试的机会。”出生于1990年的小孙说,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她看重的是工作岗位能否让她得到 “足够的成长”,让她可以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

连办7天专场招聘会

“从今天开始,我们连续7天举办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专门给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沈月丰告诉记者,2月份市人才市场将举办16场人才招聘大会,其中2月10日至2月16日连续七天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预计提供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岗位1.1万余个,供求双方均免费入场。对于参加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用人单位,市人才市场将严格把关,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均不得参加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昨天的招聘会上,152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672个工作岗位,有7200余名大学毕业生到场找工作。

很多“85后”“90后”毕业生称薪水不重要关键要“能学到东西”

现象

和多数毕业生都是坐公交车来参加招聘会不同,昨天有一名应届毕业生是自己开着私家车来参加招聘会。上午9时20分左右,记者在招聘会场外看到一名男生抱着一叠简历,从一辆福特轿车的驾驶室下来。“你是自己开车来参加招聘会的?”面对记者的疑问,这名姓宋的男生有点腼腆地表示,自己还是一名大四学生,今年21岁,拿驾照两年了,这辆车是爸爸“淘汰”下来的,他没事时就拿来开开。“我想找一份和市场营销有关的工作,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锻炼自己。”小宋说,作为一名“90后”毕业生,他希望能到社会上接受磨练,对于他来说,工作的薪水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学到东西”。

记者采访发现,和小宋类似的是,很多“85后”或者“90后”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对于待遇并不十分看重,“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学点东西”是他们更希望从工作中获得的。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的小张告诉记者,工资是1500元还是2000元对于她来说没什么差别,“关键是工作要有趣,能学到东西,工资不够的话父母可以支援嘛!”

“从早上到现在大概收了120份左右的简历,只有一位应聘者问到了工资是多少,有没有‘五险一金’等,其他的毕业生大多关心的是他们到公司后能干什么,能得到哪些成长。”青岛一家知名商场的招聘负责人于女士告诉记者,她感觉可能是现在学生普遍经济压力不是太大,找工作的“关注点”也在发生转移。

参加招聘会的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负责人马先生表示说,现在很多毕业生在选择一份工作时往往比较草率,“觉得有兴趣了就来,没兴趣了就走,交保险、签合同什么的根本拴不住他们,反正他们也不在乎毁约的金钱损失”。马先生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 “85后”、“90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对岗位的忠诚度可能会成为用人单位选人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亲友助阵帮了“倒忙”

“这是我儿子的简历,我帮他拿来给你们看一下”、“我女儿很害羞的,不太敢说话,我想问问平面设计的都是干什么工作?”……昨日上午,在招聘现场,记者看到有不少为子女过分操心的家长,年迈的父母围着比自己高出一个头的孩子团团转。

“我的孩子大学就要毕业了,从去年我就到处活动,一心想为她找份好工作,可到现在还没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昨日,记者见到了一对焦急为孩子找工作、递简历的父母。而让他们操心的女儿却没出现在招聘会上,原因是天气太冷,让女儿在家里休息。

“大学毕业了找工作,是孩子自己的事。用人单位都喜欢独立性强的求职者,对过于依赖家长的毕业生反而不放心。”招聘人员表示,即使这样的毕业生再优秀,也没有企业愿意接收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理能力、连应聘都要父母陪伴的员工。

老外现场面试英语

“Please introduce yourself inEnglish(请用英语做个自我介绍).”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的摊位前,坐着一位只说英语的外籍面试官,他就是来自欧洲的拉贝克先生,他是该公司市场营销部的销售经理助理,在招聘会上专门负责测试应聘者的英语水平。面对这位“考官”,不少学生一开始都有些紧张,但也有部分应聘者能进行流利的对话,为自己“加了分”。“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挺高的,表达得也很流畅,我觉得很惊喜。”拉贝克先生告诉记者,公司是一家外贸企业,因此对英语的要求比较高。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注重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竞争力”。

多一句话多一机会

在另一个摊位前,毕业于某驻青高校生物系的学生小姜正“执着”地说服招聘方给她一个面试的机会。她要应聘的是行政人员的职位,当招聘官表示她的专业不对口时,小姜依旧面带微笑说:“我对你们公司的印象很好,而且两位招聘者也这么优秀,让我更加期待能够进入公司工作,虽然我专业不太合适,但我会努力学习,补足自己的短板,希望能给我一个机会”。看到面试官被她的不放弃打动,终于收下了她的简历,小姜长舒了一口气。“我觉得机会是需要争取的,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小姜说,不管能否到这家她喜欢的公司工作,她都不会后悔了。

满口方言惨被“淘汰”

昨日上午,记者在某大型商业集团的招聘摊位旁坐了下来,观察该企业是如何招聘的,大学生又是如何应聘的。

“我学平面设计的,可以应聘吗?”上午9时许,一名穿着时髦的女孩走到摊位前,用胶东方言向招聘人员询问。招聘人员先是一皱眉头,然后问“会不会说??通话?”这名女孩还是用方言说“会”。记者发现,招聘人员虽然收下了这名女孩的简历,但在简历上悄悄做了个记号,等女孩走远后,“长得挺漂亮的小姑娘,一口青岛话,在我这一关就pass掉了。”招聘人员摇着头告诉记者,生活中可以说地方方言,但在工作中还是以普通话为主,尤其在应聘工作的时候,第一印象很关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