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学生招聘会接连召开,但用人单位却反映,他们虽不再“非硕博不招”,却换来了毕业生的惜投简历,“我们怀疑毕业生因自己感觉就业形势好,转而开始挑拣工作。”记者调查发现,因薪资价码谈不拢等问题,毕业生普遍对求职持谨慎态度。
谈了半天又把简历收回
昨日,记者来到农展馆招聘会场,转完所有招聘单位后,记者发现,与往年相同的是,招聘会上依然人头攒动,但不同的是,虽然很多招聘单位贴出的招人条件已很难见以往的“研究生或以上学历”,而是变成了“本科及以上学历”,但招聘单位的桌子上,都只收到薄薄的一摞简历。
招聘会进口处,一家文化公司的招聘负责人于先生一直在站着招聘,一有人靠近,于先生就挥手指着摊位的招聘职位三面说:“挑吧,看你能干啥。”但很多应聘者都是躲着走。北京语言大学应届毕业小靳刚路过于先生的摊位,于先生就要她留份简历,但小靳却婉拒:“我今天就带了一份简历来。先看看再说。”另一家招聘单位的负责人则告诉记者,他最气的是有个来应聘的女孩咨询了半天表示满意后,又把简历要回。
“少于3000元去不了”
“我年年都来招人,以前来一次能收一尺多厚简历的时代结束了。”于先生说,在他看来,现在的毕业生似乎对招聘会死心了,“有些毕业生更愿意托关系找单位,而不愿意在招聘会上投简历。他们是不是觉得今年的就业形势好了,不慌不忙的。”但于先生的话被小靳否认,小靳称,不投简历是觉得工资太低。
记者随即询问小靳,拿多少钱才满意。小靳说,其实她不贪心,“每月租房要1000元,吃饭要600元,日用要500元。我不求攒钱,但我得活。每个月工资少于3000元,我去不了。”于先生温怒称,他可以付出3000元的工资,但要确保招到“对得起这个价格的大学生”。这个争执,最终使于先生和小靳分道扬镳。
用人单位给出朦胧工资
就大学生的价值问题,应届毕业生小陈对记者说,他春节前就来京投奔表哥,在表哥那住了半个多月才找到了一份月薪2000元的工作,“我去应聘时,那家单位刚开始答应得好好的,说月薪能拿到四五千元,可最终给我的才2000元。”最令他郁闷的是,他表哥家前天又来了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亲戚,因为有技能证,第二天就应聘上顺义一个锅炉工的工作,月薪3500元。
记者发现,与人力市场招聘农民工时薪资明码标价相比,这里大多数招聘单位只是在职位最后注明“工资面议”,并无具体的工资数额。记者向于先生询问原因,于先生说:“没有明码标价,是想给毕业生留出体现自己价值的空间。”但随后又改口称,“我不能确认招到的大学生值不值这个工资,所以只能先不提工资,试用过后看表现再定工资。”
记者就“工资面议”一事询问了一家大型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禹先生。禹先生表示,其实这是一种朦胧派工资,“不明码标价,也就意味着用人单位最终付出的薪资未必能达到预期。用人单位这样做,对自身利益调节的空间很大,不利的一方当然是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