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900万人的数据与2010年和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大体相同。参加全国两会的部分代表委员认为,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仍未改变,然而却面临着三个新的挑战。
近几年出现的“招工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以至于有人质疑“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透露,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可见,我国劳动力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总量过剩。
“‘招工难’的关键是我们的就业工作、就业政策没有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民工群体。”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赵湘平直言不讳,“农民工没有享受到一套系统的就业扶持政策,比如社会保险政策。”
“就业难”“蚁族”“高不成、低不就”似乎成了社会对毕业大学生找工作的关键词。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是不可理解的,但连续三年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成了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人才流动机制:比如,县级地区很多单位缺人,但在这些单位即使干好也没有顺畅的途径发展至更高级的单位,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不会有很多人选择这条道路。
王树国建议:“其实很多研究院、医院等单位完全可以在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垂直的分支机构,让人才能够真正流动起来。”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意愿与岗位条件不符。过去,由于我国产业层次较低,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结构性失业还不是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都需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技能,这一问题就越发凸显。“现在家庭的电器增多了,当保姆也需要学会使用。”赵湘平说,“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企业有对劳动力进行系统、专业培训。”
他的建议得到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的呼应。蔡继明呼吁:将初中毕业后的职业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中,为社会大量培育出急需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使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基础性高质量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