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1届毕业生春季供需会举行,数千名毕业生从各高校赶来,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
记者在现场看到,共有80多家企业参加招聘。一些高校、汽车公司、IT类的知名公司指明只招“211”高校毕业生,更有一家公司荆州分公司的招聘条件中,营销代表、网络维护工程师、财会人员等工作岗位明确要求“985”高校毕业生,“‘211’高校的也不行吗?”有学子问道,工作人员摇摇头表示,学校类别的要求是公司总部的规定,并认为高层次的学校类别毕业生质量更高。
据了解,在武汉的“211工程”建设高校包括武大、华中科大等7所部属高校,而在武汉的“985工程”高校仅有武大和华中科大。(楚天都市报)
3月下旬高校的毕业生进入了找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作为这支找工作大军中的一员,我了解其中的坎坷和艰辛。每场招聘会都会爆满,招聘单位一场招聘会下来,手里收到的简历都有半尺高,一个待遇稍好岗位往往会有几十上百的人去应聘,其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这是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毕业生处于很被动的境遇,得被企业挑来挑去。有些企业选人很“挑剔”,不仅要求能力强,还要求毕业院校有“名气”,非名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尴尬。一如上面新闻提到的招聘会,有些企业甚至只要“985工程”院校的毕业生,而整个武汉能够符合条件的只有两所大学。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非名校歧视”的现象到处存在,有的直接标明“只招聘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有的在工作的待遇中有明显体现,“明码标价”普通院校毕业生薪水多少,“985、211名校”薪水多少;还有的,在招聘的过程中,对名校毕业生的要求要明显低于普通高校等等。难道名校的毕业生真的就比普通学校的毕业生素质高吗?我看未必,这个问题是相对的。就整体上说,名校毕业生的素质可能是比普通高校的高,但不见得所有的名校毕业生的素质就都比普通院校的高,普通高校也有很多人才,普通大学也能培育出素质高的毕业生,他们也很有思想很有能力,论实力未必比名校的毕业生差。仅仅就因为不是名校毕业生就“一杆子打死”,这未免有点残忍和愚蠢。
网友huoshanfenghuang说的好,“吹牛加忽悠,以为自己的企业有多好吗,人家袁隆平还是湖南农大毕业的呢。”没错,找工作是双向选择,企业在选学生,学生也在选企业。如果企业要刻意去进行这样的歧视,我想我们这些普通大学毕业生也不会去死皮赖脸的求什么,不进这些单位,我们照样可以成功,也许损失的不是我们,而是企业。
“非名校歧视”是企业用人方面的一个误解,也是不健全大学教育的延伸。中国的大学教育本就不那么健全,还要给大学贴上“985、211”这些标签,分成三六九等,这让我们这些没有被贴上标签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