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用人单位笑迎“名门”冷对“二本....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6-18

“找工作的时候,能力最重要,我相信自己一定不会比那些名校的学生差。”虽然已时隔半年之久,但记者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江苏某普通二本院校一名新生谈起未来时的那份自信,高考的失利没有影响他对未来的憧憬。

学校的牌子和能力之间肯定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不过,如果这位同学能有机会参观最近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一场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他将明白现实的差距:和名校的学生比起来,他的就业机会确实要少得多。

清华努力提高京外就业率

3月18日,300多家用人单位齐聚清华大学,其中包括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重点高校和重点科研单位,提供了6000多个招聘岗位。清华大学今年的毕业生共有6500人,许多人选择出国或在国内继续深造,有大约4000人打算就业,其中包括近1000名本科生。

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可以不用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发愁,清华大学是其中之一。它的自信体现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微笑的脸上。他对记者说:“清华学生就业有个特点,他们不会‘闪婚’。不可能今天见面,明天就和你签约,一定有个过程。”熊主任的言外之意是,他们的毕业生面临的选择很多。

一家知名的门户网站曾做过一次调查,在参与投票的6625人中,只有38.8%的人对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表示满意。目前,尚没有数据表明清华大学毕业生对待这个问题的整体态度,但记者获知,2010年该校的就业学生中有高达70%的人是通过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和提供的就业信息签约的。

熊义志主任没有对此沾沾自喜,他反而表示校方并不喜欢这个比例过高。“那会让学生们形成等待工作上门的习惯。”他说,“我们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人生规划主动去捕捉就业信息。”

据清华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给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材料,在那些主动来清华选才的用人单位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部队占了四分之一,剩下的是以国企为主体的众多企业。它们大多来自北京、江苏、上海、辽宁、广东、天津和重庆等地。

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表现出了吸纳清华毕业生的强烈愿望,纷纷主动上门,敞开怀抱。

去年,有18家地市级政府组团来到清华园。今年3月9日当天,就有浙江、江苏、安徽三省的省委书记和省长“成双成对出现在清华”,向学生推荐各自的省份。

这些地方官员的到来有助于清华大学开展以下工作:当一些大学将进入北京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作为成绩来宣传的时候,近年来,该校正努力提高它的京外就业率,并将此作为一项向媒体发布的成绩。熊义志表示,今年争取提高京外就业率一两个百分点。2010年,该校毕业生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44.4%,“创近年来新高”。5年前,这个比例不足30%。

限招“211”院校毕业生有违公平

身处中国高等教育最顶端的清华大学,当然不能作为高校就业形势的代表。要知道,在2010年参加高考的957万人中,只有6000多人能如愿进入清华和北大,即使再加上被其他39所“985”高校录取的人数,他们也只能在657万名高校新生中占据微不足道的比例。

在中国的700多所本科院校中,只有100余所“211”高校,其他绝大部分位居二本行列。从数量上来看,可以说,正是规模庞大的地方院校毕业生决定着高校整体就业状况的好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