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消息报道称,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宁愿失业,也不会去类似于东莞的毛纺厂中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代工企业频频传出“民工荒”的消息,很多媒体和网站上各种招工难的图片更是让大家感觉这种现象的真实感。因此,乍看之下,“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的确明显。
而当前的媒体普遍善于利用矛盾制造话题,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一边是大批东部企业已经出现毋庸置疑的“用工荒”,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当沿海企业纷纷去西部招工,却始终招不到人时,大批应届大学生、研究生正在怀揣印制精美的简历,直奔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中心城市的人才招聘会,却始终一职难求。
其实背后的原因很明显,眼下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生存环境差、新生代农民工怕辛苦又追求时尚生活,“荒”则顺理成章。与此同时,我们一样看到“农民工月薪过万,大学生无薪实习”的报道,可真正“过万”的农民工却一定是懂技术、会应用的高级技工,绝不是一般的只会出卖力气的普通农民工。同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不是问题,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的本科、研究生,问题在于选择怎样的职业就业,是否与自我能力相匹配。所以说,媒体对比的都是两个极端,不能以偏概全。
当然,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存在,“用工荒”现象不断出现,也说明了企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模式,可供大学毕业生高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与每年毕业生人数相比,相距甚远。因此,在以数百万计的毕业生中,普通大学和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或者说没有真才实学,求得一份体面的高薪酬的工作仍然困难。
当代大学生既然已经意识到“就业难”这个问题,就应当有意识的去解决问题,关于就业和择业要务实。外部因素我们无法改变,所以只能从自身出发,加强自我学习,学会自我提升与修炼,在努力学好理论知识以外,获取一技之长,打造企业用人时最看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项人才,更是需要在求职、就业之前做足准备。
在中国,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交给我们基本的文化知识,鲜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获得真正的一技之长,还要接受专业的训练。以ERP顾问为例,应届大学生几乎不可能成为一名信息化领域的咨询顾问,除了大学教育交给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以外,不会有关于管理软件工具的实际训练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深入了解,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企业急需的信息化人才,必须接受专业教育机构的专门培训,一方面能够有利于迅速就业,另一方面还会帮助你在在职场走得更快更远。
总之,对于“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种问题,除国家给予必要的调控外,只能依靠农民工和大学生降低自身要求与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来缓解“荒”和“难”带来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