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作你能接受吗?”
“有企业关注你的简历了!”
……
尽管已经找到了工作,但华中科技大学 船海学院应届毕业生袁杰的电子邮箱每周都会收到某求职网站发来的类似邮件。
此外,袁杰还经常收到系统群发短信,提醒他将有招聘会召开。但这些短信所提供的信息大多对他的求职没有帮助。
袁杰在求职期间,他把自己的电子邮箱和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公布在网上。时间长了,每当看到这些用处不大的邮件和短信时,他心里难免会烦。
像袁杰一样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受到垃圾邮件或垃圾短信困扰的大学生并不少见。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为社会阅历不足等原因,忽视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进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后带来的种种烦恼。
“有几次,我在一些校外招聘会结束后的现场看到满地的求职者简历时,心里总会为那些简历的主人捏一把汗。这可是求职者个人信息泄露的一大隐患啊。” 清华大学 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有些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简历的处理较为随意,这可能会导致求职者个人信息被泄露。
即便是电子版的简历,也同样有被泄露的风险。
记者注意到,许多招聘、求职网站都需要求职者填写较详细的个人信息,个人手机号和电子邮箱等信息都是必填条目,求职者如果不填写完整就无法进入下一步骤。一些网站也将公布“不完整、虚假或不准确的简历资料”列入用户协议中的“禁止条款”。
在58同城网上,用户只要注册一个账号成为会员后,就可以每天查看10份他人的简历,其中包括手机号、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
“电子版的简历因为其可复制性、易传递性等特点,一旦不留意保护,其泄露概率更大。”王丹提醒说。
王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因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诈骗的案例。
正在上自习的大四学生小余接到一连串的骚扰电话后,几近抓狂。对方打过来却不说话,反反复复几次,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学习,小余关掉了手机。
没过多久,小余的父母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称小余因突然病倒住进了医院,急需8000元做手术,小余的父母必须一个小时内把钱打到指定的银行账户上,否则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小余将会有生命危险。
小余的父母打电话向小余核实,却发现小余的手机持续关机。好在小余家离学校较近,不放心的小余父母便亲自到学校核实。在询问了小余所在学院的老师、辅导员和小余的室友后,仍不知消息是否可靠。正当小余的父母不知所措时,正碰上上完自习回来的小余。
后经警方调查,原来小余在一些招聘网站上登记了家庭住址和家庭联系方式等资料,行骗者正是从网站上获得了小余的详细资料。
王丹告诉记者,目前,整个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尚不健全,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也有很多种,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须谨防个人信息泄露。否则,轻则受到会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的骚扰,严重的可能像小余一样遭遇诈骗。
王丹表示,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了,受害者在寻求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为避免出现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烦恼,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对提交个人信息可能带来的风险要做好自我评估,“填写身份证号、个人电话等个人信息时,一定要想清楚相对方或信息平台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她建议,大学生在求职时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投递简历,不要为了获取工作机会大量盲目地投递简历。此外,在填写简历时,提供用人单位能及时联系到自己的联系方式即可,尽量不要填写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等个人信息。此外,可以尝试在投递的简历上注明“本简历上的内容属于个人信息,仅供求职使用”的字样,提醒用人单位慎重处理。
“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有必要对学生开展就业法律、政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前、充分告知学生谨慎处置个人信息的必要性,并进行相关能力和技巧的训练。比如,清华大学从2004年开始,就在职业规划课堂上加入了就业法律制度的内容,每年还逐一进行院系宣讲,为毕业生介绍就业政策和求职注意事项,同时常年为同学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和就业政策解读服务。此外,作为学生的教育培养单位,高校也应当保护好学生的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他人提供,避免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王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