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刚毕业的上海交大研究生李莎,在权衡再三之后,最终放弃了上海某区县公务员的职位,而选择了一家知名的证券公司。“除了薪酬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证券公司职业发展的通道更加清晰。”李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她的选择并不突兀。今年中华英才网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偏好的行业中,金融业和教育文化类成为今年大学生最青睐的行业。其中,金融业连续4年排名第一,而教育、科研、文化、培训类行业则持续走热,在2011年升至第二位。
行业吸引力:金融最受青睐,教育文化持续走热
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在金融危机后更加放大。Monster worldwide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中华英才网总裁罗秉权告诉记者,现在,上海每天都有几十万的金融相关人才需求。
而对于教育文化行业的走热,罗秉权则表示:“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教育和文化产业各自作为独立的一篇被重点论述和讨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前景不错。可见,大学生就业体现出对政策的高度敏感性。”
此外,政府公共事业、电气、能源、电子技术等行业,依然表现出持续、稳定的行业优势,对大学生吸引力很大。汽车制造与维护、配件、用品在今年新上榜,上升势头明显,体现出行业整体的人才吸引优势。
不过,罗秉权也发现,大学生对行业和职业的偏好,并不完全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比如,物联网的相关行业,有的企业虽然今年的招聘预算增加了2~3倍,但人才却非常难找。”
因此,他建议,高校应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将学位设置和学科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人才金字塔形的需求规律,调整学历教育的结构。
而企业需求与人才偏好的错位,也是对雇主的挑战。罗秉权认为,雇主应该更好地重视雇主品牌,吸引更多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
调查还发现,在职业发展方面,相对于在工作中获得学习与成长,大学生更看重外显的发展性机会。“这就提示企业,相比说明工作本身能给大学生带来多少学习的机会,不如向大学毕业生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及培训说明,更利于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人力资源专家、北京成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赵卜成说。
企业吸引力:国企优势缩小,外企、民企重受青睐
另一位同样于今年7月从北京某大学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李雪,在去中国移动工作和读研的两难选择中,最终听从家人的建议,选择了中国移动的工作。“家人跟我说,读研也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李雪表示,“虽然我也纠结过,但觉得能进像中国移动这样的国企,机会确实很好。”
在今年最新评选出的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排行榜上,国企仍是榜单首位。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外企和民企正在挑战国企最佳雇主的领先地位。“大学生对国有企业的雇主品牌认可度,经历了2010年的大幅增长后,今年有所回落,对其他两类企业的优势也有减少。而外资企业的雇主品牌认可度,在经历了2010年大幅下降后,正在逐步提升。”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说。
2010年,仅有14.5%的大学生选择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的首选企业类型,今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2%。刘兴阳认为,去年“外企式微”的现象非常明显,因为那时世界经济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大量外企裁员减薪的事实,对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有着不小的触动,使得以往较为看重薪酬的他们转变观念,将求职目光纷纷投向了相对稳定的国企。
不过,刘兴阳表示,“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快速消费品及服务等行业也随之回暖。这些行业的企业重新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而外企作为这些行业的主要领军力量,重新赢得了大学生对其的认可和青睐。”
而近期互联网的上市热潮,更是激起了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引发大学生的关注热度。在今年新上榜的企业里,不乏中国一流门户网站的身影。它们凭借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代表民营企业战胜外企,在今年大学生雇主品牌认可度中占据次席。
调查还发现,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求职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比如目标为外企的大学生,最看重经济回报与是否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目标为国企的大学生,最看重能自由从事感兴趣的工作及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目标为私企、民企的大学生,最看重经济回报和稳定、有保障的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了解可能进入本类型企业的大学生的基本诉求和期望特点,有助于集中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针对大学生的激励与发展培养计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及时引导大学生对企业的期待和认识,避免出现理解和期望的偏差。”刘兴阳说。
城市吸引力:京沪仍居前,广州遭遇“内战”
除了行业和企业性质,大学生们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就业城市的选择。本次最佳雇主的调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有9.1%的大学生毕业工作的首选地是北京;其次是上海,吸引了5.2%的大学生。但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无论是对本地还是外地学生,在人才吸引力方面都低于北京和上海。
“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水平、发展前景和宜居水平;另一方面还受到邻近城市的影响。如果周边存在高竞争力且高校不集中的城市,那对该城市的人才会产生分流的影响。”刘兴阳说。
北京附近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城市,只有天津。而天津重点大学众多、人才储备充足,不需要与北京大力争夺人才,因此北京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较小。而上海附近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城市虽然较多,但上海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二,其周边城市的综合实力远在其之下。
相对大城市及知名度较高的大企业,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没有过多资金进行雇主品牌建设,在大学生中影响不大,而它们对大学生的需求又十分热切。它们该如何提升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呢?
“企业的已有员工,是最好的雇主品牌广告。”刘兴阳建议,“中小企业应该首先明确自身需要怎样的人才,其次要向大学生充分展示企业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为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特别是要在大学生仍在校学习时,注重开展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