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在长沙一家报馆中,有三位负责誊写稿件的年轻抄写员,当时人们戏称他们是“誊文公”,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这三位“誊文公”虽然都写得一笔好字,但工作方法却大相径庭。
第一位“誊文公”接到稿件之后,立即工工整整地照原文抄写,可以称得上一丝不苟。
第二位“誊文公”在抄写稿件的时候,总会仔细订正其中的病句和错别字,并且将内容润色一番。
第三位“誊文公”在接到稿件之后,先不急于抄写,而是分析其内容的思想性,凡是荒诞虚妄、哗众取宠的新闻,或是给反动军阀劣绅歌功颂德的文章,他索性拒绝抄写。
现在,第一位“誊文公”的姓名和业绩已经无从考证了;而第二位“誊文公”,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名字叫田汉;至于第三位“誊文公”,名叫毛泽东……
从三位“誊文公”的工作风格来看,第一位“誊文公”只是完成了自己份内的工作,但田汉和毛泽东却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利用抄写稿件的机会“练手”和“练心”,所以他们在工作中所得到的价值提升,远远超过了第一位“誊文公”。
这是一个通用定理——当一个人在工作中做了额外的付出,那么他一定会获得额外的积累,这是另一种工作报酬,其价值甚至超过了工薪报酬。这是因为工薪仅仅是外财,一旦遇到通货膨胀或金融危机,就会有贬值的危险;而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是内财,只会不断增值,并且这种“内财”的存储量,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在工作中获得多少“外财”
读者朋友,如果你有幸看到这篇文章,请抽出一分钟思考——自己在工作中是哪位“誊文公”?
(作者 米格)
(本文为生涯教育原创作品,未经本公司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与生涯教育公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