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国人的记忆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刊登的评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绝对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章。30多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早被人们所遗忘,但实践二字却从此在神州大地上生根,而这两个字的使用也间接决定了中国社会之后的主要基调。
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1978年这篇报道的完成,中间时隔6年,两件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的事情,却对于身处其中的中国人来说有着共同的意味:一扇封闭已久的门彻底打开了。70年代之所以有了那么多神秘的味道,大概也于这一点有了很深的关联。
书店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购买外国图书的场景,至今还让很多中年人记忆犹新,人们开始跳舞了,女孩子还穿起了漂亮的红裙子,没有了阶级斗争和连年动乱,从1977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难得的“平稳发展期”。
“在我们的成长中,没有60后经历过的那些挫折和苦难,虽然国内依然处于不够开放的状态,但那种祥和安定的气氛,或多或少都让人心生喜悦。”同为70后生人,在泛太集团老总邓明看来,70年代生人最幸运之处,正在参与了这个复杂而伟大的进程。
而正是这种发展的状态,使得70后所经历的变革,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恢复高考”、“农村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取消凭票供应”、“毕业包分配终结”、“下海创业”、“住房分配改革”等等,这些新鲜热辣的名词和事件背后,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巨大波动,而商业的力量也由此开始发轫。
“1997年,当我在中关村创业时,可以说一个月就能涌现一个百万富翁!那种只要有机会和产品就能致富的年代,带给70后的不仅仅是第一桶金,而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于商业世界的想像终于兑现了。”在同为70后的著名投资专家陈盛看来,70后群体的意义,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当代商业史上,他们所占据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也比之前或之后的人们更加深刻和丰富。新技术的兴起,国外资本的进入,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的复制,都使得70后有了更好的创业资本和成功路径。
70后的黑白映画
“一双穿得快要裂开的塑胶凉鞋,其实并不合脚,扯扯衣服的后襟,别让人看见裤子背后妈妈补的补丁,手上的5毛钱已捏得被汗湿透,可那本《隋唐演义》的小人书还是有点太贵了……”
70后儿时所普遍经历的匮乏和窘迫,构成了那个年代生人最独特的体验。在摄影大师刘香成的镜头下《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的黑白摄影集封面上,一对情侣坐在公园里,漂亮的女孩身着时尚的豹纹大衣,脚下却对比鲜明地穿了一双最传统的黑色手工棉鞋。用绘画的历史来形容,70年代就像是从古典派到抽象立体派之间的看似模糊和暧昧的“印象派”。
并不宽裕的多子女家庭,整个社会工商业基础的重建,以及整个中国依然处于计划经济末期的格局,使得很多70后生人,至今依然保留着对于物质“紧缺”的深刻记忆。“我是一个完全的草根创业者,所以我也很珍惜如今获得的一切!”70后CEO世纪佳缘老总龚海燕对媒体这样说。而在外人眼里,这位出身贫寒的女强人,即便已经远赴纳斯达克上市,可还是难掩身上的朴实本色。
与80后、90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普及而变得生活优厚富足相比,70后的童年虽不曾在饥饿中度过,但那种计划经济特有的匮乏和束缚,使简朴而又谨慎、节制而不奢求,已然成为他们思想中固化的一部分。甚至直到现在,很多70后CEO依然习惯于低调节俭的生活,他们对于自己的这种习惯,并没有感到任何尴尬,反而会觉得比蜜罐中长大的80后后生更具有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