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如何应对职场中的刻薄问话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2-06-29

正如一句俗语“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一名职业人士在职场中也难免遇到各种磕磕绊绊,一些刻薄的同事或不友好的客户,常常会提出讽刺、贬损、挖苦的问题,尤其是新入职场的“菜鸟”,类似的“机遇”会更大。如何在不引起争吵和冲突的情况下,巧妙化解对方咄咄逼人的挑衅,就要看本人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了。

提出这类挑衅性问题的人,不外乎三个目的——一是试探对方的涵养;二是激怒对方,使对方在盛怒之下暴露真实想法或内心秘密;三是存心侮辱对方的人格。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退让无法获得对方的尊重,所以必须要用适当的方式“接招”。大致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探询法。在对方问话语意不明确的时候,不妨以发问的方式来回答,以探摸对方的“底牌”。我国某位影视明星,当初第一次上片场的时候,导演竟然当众问他:“你有什么本事?”那位明星回答:“您需要什么本事?”

这个回答非常好,既显得不卑不亢,没有被导演的凌人盛气压倒,又向导演提出了试探,只要导演再一开口,他就能摸到导演内心的想法,那时就更有把握直接回答了。

二、反推法。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既白,而是有正反两方面的解释。针对有些问题,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回答方式是最好的。

当年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过程中,光是制作灯丝的材料就试验了1500多种,甚至包括人的头发和胡须,结果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他的一位竞争对手讽刺说:“您要明白,您已经失败了1500多次了。”爱迪生却微笑着回答:“我从来没有失败,我现在已经成功地发现15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三、类比法。有些问题,一时无法详细准确地阐述概念,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模糊回答”,用另一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做比喻。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曾经这样巧妙地回答过对方。法拉第是第一个发现自然界存在“电”的科学家,但一些同行出于嫉妒,极力攻击这一重大发现。当时一位知名学者讥讽道:“你虽然发现了电,但电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幽默地说:“那么您说,新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现在人人都知道电有什么用,但在法拉第所处的那个时代,确实没人能够预言电的用途,所以法拉第避实就虚地进行了回答。运用这一方法,作为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众所熟知,如果用众人陌生的事物做比喻,那么回答一定会失败;另外,就是要抓住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最关键的相似之处。

四、同质法。同质法与类比法有相似之处,都具有“以彼喻此”的特点,但区别在于类比法是以不同性质的事物进行比喻,而同质法是用另一样性质相同的事物进行衬托。

李梦阳是明朝中叶著名的文学家,一次他主持乡试,发现一名参加考试的年轻秀才名字也叫李梦阳。考官李梦阳十分不满,认为那秀才是“欺世盗名”,于是随口吟出一句上联,要那秀才立刻对出下联,否则赶出考场。考官李梦阳的上联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句上联一语双关,既涉及到两位同名的古人,也暗讽秀才李梦阳虽然与自己同名,但在学问上差远了。

秀才李梦阳却对答如流:“魏无忌,长孙无忌,吾无忌汝亦无忌。”在他的下联中,不仅也涉及了两位同名的古人,而且同样一句双关地回答了考官李梦阳——同名现象古已有之,人家古人都不忌讳,咱们还有什么可忌讳的?

秀才对考官的回答,运用的就是“同质法”,巧妙地用古人的先例为自己开脱。

五、反射法。反射法与类比法和同质法类似,都是利用对方论据或推论方法中的漏洞,推导出不利于对方的结论,以证明对方错误或表达自己正确。但是,类比法和同质法仅仅是就事论事,并不反击发问者本人;而反射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尤其针对人格侮辱或人身攻击的发问,这种回答方式能令对方狼狈不堪。

当年,我国驻联合国代表,就曾经用“反射法”驳斥过苏联代表的侮辱和攻击。那时,刚刚发生“林彪事件”,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一次会议上傲慢地问:“既然中国那么好,为什么林彪要往苏联飞?”中国代表冷静地回答:“马立克先生,鲜花虽然香,苍蝇不是照样往厕所飞吗?”

这种回答方式,往往比一本正经地摆事实、讲道理更能起到“一剑封喉”的效果。

六、示弱法。那些主动提出挑衅性问题的人,往往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实力要比对方高出许多,常常是以势压人。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用同样的方式回答,不但无法压制对方的气焰,还会给对方留下“说大话”的印象,让挑衅者更看不起你。所以,在应对的时候必须首先承认自己处于弱势,但这并不等于屈膝投降,而是要尽力挖掘自身的局部优势,给对方造成威慑,使对方明白侮辱你就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中苏两国爆发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多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在一次谈判中,苏联代表盛气凌人地说:“我们的核武器,可以将北京毁灭一百次。”而中国代表毫不畏惧地回答:“我们的核武器,可以将莫斯科毁灭一次。”

“一次”和“一百次”,绝对不是同一个量级,但既然都是毁灭,那么一次和一百次也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以,“示弱”只是表象,但骨子里的气势却丝毫不能弱。

七、混淆法。对方有些问题你确实很难回答,因为对方那样“问”,其实早就下好结论了,压根就没想让你回答。

比如正在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对方忽然问你:“你是不是有病啊?”这时你该怎么办?拍案而起,和对方大吵一架!这样做面子似乎保住了,但把对方也得罪了,以后两人就成了冤家,还会让旁人觉得两个人都没有涵养——当然了,只要有一个人有涵养,还能吵得起架吗?

这时,你只要不在意地回答:“今天是有点感冒。”就把问题解决了。回答这种问题,关键是要不着痕迹地转移对方话语的概念,揣着明白装糊涂。

八、两难法。在某些情况下,对方的问题令你“很受伤”,但囿于对方的身份,你又无法直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比如对方是你的上司,或是你公司的大客户,得罪不起啊。在这时你就不妨提供两个答案,让对方自己去选择。

据说,某朝有一位宰相到寺院游览,他明知道和尚们持戒吃素,却故意恶作剧地问方丈:“老和尚,你说吃肉好不好?”

方丈不动声色地回答:“如果吃,是你的禄;如果不吃,是你的福。”

的确,在那种场合下,方丈没法说别的。那位宰相向来穷奢极欲,你如果回答说吃肉不好,激怒了宰相大人,说不定寺院当晚就被查封了;可是,如果顺着宰相的意思,说吃肉好,那根本就违背出家修行的宗旨。也只有这种回答方式,才能既保住自己的人格,也不受对方伤害。

不过,“两难法”绝不是摸棱两可的回答,而是在两个答案之中明确表达出自己的倾向。比如仔细品味刚才那位老方丈的话——是“禄”更好,还是“福”更好?中国人的排列顺序是一福、二寿、??禄,吃肉究竟好不好,其实老方丈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

(本作品为生涯教育原创,未经本公司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与生涯教育www.lifedu.com联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