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心态
放开心态,毕业那天不失业
金融危机中,大学生求职的心态总结起来有两点:选择稳定机会大的曲线行业;把第一份工作看成是自我锻炼的开始机会,而不是安身立命的终身使命。
2008年底,一场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如果说10月大家还带着一点点的幸灾乐祸看美国公司裁员裁到哀鸿遍野,那么在12月,我们也感到了就业的压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都能牵动全球,就好像一牙痛全身都难受。
有媒体用“就业寒冬”来描述今年的大学生求职,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与今年611万应届毕业生“抢饭碗”。有关调查显示,今年积压的大学生“失业族”可能达到300万。
毕业那天,我们失业,你会是其中一员吗?
心态让你看不到工作
小B是个学植物学的学生,往年大部分的招聘单位来自大型花卉公司或者国有单位。今年经济危机,鲜花市场萎缩,一直到现在,班上还没有人找到工作。负责就业指导的支书是我朋友,邀请我去他们的班会。
“你们找不到工作么?”我问。“找不到……”全班人一起摇头,表情严峻。我说:“你们有什么要求呢?”同学答道:“只要有工作就好,哪里有什么要求。”
我随手拿起来一份招聘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份工作读:“这里有,八百块钱,做销售,没有底薪。你们愿意么?”“不愿意。”全班人继续一起摇头,“老师,我们觉得,销售都不算工作。”
“那什么才算工作?”我问。“起码,起码要行业对口,解决户口,而且收入还应该说得过去吧。”
我明白同学们的问题了。他们准备一下子找到一辈子的工作。
就业寒冬顺利求职,第一重要的就是调整心态。
直线与曲线思维
先思考一个问题:两点之间什么线最近?许多人认为是直线。错。
试想,如果你现在在北京,要去纽约,你会走直线花一百年时间挖一个大洞经过地心,还是用十六个小时走一条曲线——坐飞机飞过大西洋?你当然会选择飞机。请记住:
两点之间最近的不一定是直线,而是阻力最小的线!
金融危机下,如果你保持直线思维,依然只能看到以往的工作机会,也许你真的只能如这群学生一样陷入绝望。很多行业,如奢侈品、汽车、房地产、出口产品制造、IT都严重缩水,自顾不暇,哪里还来得及要人?有一些公司则开始变通(如某些著名的时装表公司),改招应届生为招实习生,如果一年之内表现好的话,可以考虑录取为正式员工。总之,某些行业近期找到完全适合工作的难度相当大。
同时,有些行业受到的压力相当小,甚至还有增长的势头。例如在每一次金融危机中,制药业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培训业甚至会出现上升的趋势(卡耐基的流行就部分得益于上一次的美国经济危机),这些行业会出现大量的职位空缺。所以,建议大学生就业的时候,选择那些和衣食住行相关性大一些的行业,先进入这些行业过冬,等自己喜欢的行业重新回暖再进入。
小C是某重点大学传媒系的学生,他的目标是进入新传媒,如网络媒体。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好,他选择先到传统纸媒待一两年,进入了某杂志社,他看重的是今后一两年的培训和人力市场发展。“我不在乎钱,看重的是能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等到IT回暖的时候,我这边的人脉也积累得差不多了,这样就可以开始做自己的事情。”小C 这样的心态和规划让他在新的职位做得很开心。
在新的就业环境下,如果你能丢开一步到位的直线思维,进入曲线思维,把第一份工作作为能力积累或者进入社会的平台,选择一些相对稳定增长的行业,并在这些行业中为你真正的就业目标做准备,这会让你走得更快。正如台球高手,曲线球比直线球更有难度,却更有力。
职位选择的原则:培养能力 > 使用专业能力
职业=职位+行业。解决完行业问题,再谈谈职位的定位。
金融危机期间,作为职业规划师,我被各公司请去咨询最多的不是招聘,而是裁员。对方总问我:我们该裁掉什么样的人?
金融危机中,企业求的是自保和危中求机,有些部门是很有裁员风险的,比如人力资源、品牌、部分行政、研发和小的业务部门,但是有一个部门永远不会裁人,那就是销售,因为企业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现金流。
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除了找到一个生存和进入社会的平台外,主要功能就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中,综合能力远比专业能力重要。
中国的大学,前两年是通识教育,后两年是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大家都差不多,所谓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专业教育中的能力。减去寒暑假,专业教育的学习时间不超过12个月,玩命学的话,6个月就能学回来。而大学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脱节,导致知识结构和社会要求的有差距,知识淘汰率大概在40%左右。也就是说,当你毕业进入社会的那一瞬间,你比其他专业的同学对自己专业的优势,只是不到4个月的学习!
你只比其他专业的同学多学了4个月专业,你是哭还是笑?我建议你笑起来,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通过短期的努力胜任任何工作。
拿前面谈到的销售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在一个月之内胜任。在所有的入门工作中,销售是门槛最低、最锻炼人的。冯军、马云、比尔 · 盖茨、肯德基都是做销售起家。当然我们俞敏洪老师刷电线杆子,也是一种销售。一个人如果要做管理,学会销售自己是必经之路。
小L是正规的医药专业毕业生,他讨厌医药界的缓慢稳重,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士,于是进入中美史克公司成为一名医药销售代表,他觉得这是最能锻炼人的。一年过去,他在销售方面获得很好的业绩,同时还担任了部分培训工作。我在新东方GMAT班遇到他,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进入最好的美国商学院,成为一个企业咨询顾问,他的杀手锏包括不错的GMAT成绩、世界第三大制药厂亚洲地区CEO和两个大客户的推荐信。你也能猜到,这是他今年“额外”的销售业绩。
把第一份工作作为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是小L成功杀出重围的秘诀。
金融危机中,大学生求职的心态总结起来有两点:选择稳定机会大的曲线行业;把第一份工作看成是自我锻炼的开始机会,而不是安身立命的终身使命。你会发现,世界会开阔很多。
小贴士:不过50封,不要唧歪
如果你翻开一本2000年的求职指南之类的书,上面会说,当时的简历回馈率大概在10%。也就是说,投递10份简历,你就会有一个面试机会。而这个数字随着求职网站的盛行、网络的普及大大下降,如果今天你依然用电子简历的话,回馈率大概在2%左右。这就意味着,找一份工作,平均要投递50封简历才有一个面试机会。最近的经济危机也许会让这个数字雪上加霜……
这个数字告诉我们的是:没有投递超过50份简历的人,不要唧唧歪歪,内心不平,继续投递,安静等待概率发生。
还有一个理由,现在企业购买各大招聘网站的招聘服务都是按月购买的,一般招聘广告登出来的前两周就能够找到人,所以后两周投中的几率就等于零。这也提醒求职者多多刷新,日期越新的,越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