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天时地利人和,然而红豆投资柬埔寨、再造一个经济特区的宏伟历程,却有着并不那么光鲜的复杂经历——也许,这更值得被有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当作一笔可借鉴的财富。
富裕产能的转移、规避贸易壁垒、实施原产地多元化、成本迁移……这几乎完整描绘了10多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演进轨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此行更像是在探求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另一种生存之道。
从上海出发短短三个半小时航程,却仿佛时光倒流,不仅仅是一小时的时差,不仅仅是一下子回到夏秋之交,更仿佛让记者穿越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中国。川流不息的“突突”——一种类似机动三轮车的交通工具、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各式建筑、高声招徕生意的摩托搭客仔……这就是当下的柬埔寨。
2007年,一群中国人就是在这里圈了一块地,逐步构筑一个宏大的梦想。而这正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
“出海”
2007年4月,刚刚接手西港特区的时候,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坦承“压力很大”。他设计的“出海”之路,原本只是进驻西港特区,着手海外建厂。
这是一种典型的仅将柬埔寨作为生产基地,两头在外的纯加工出口模式。而这源自当时国内整个纺织行业面临的窘状:一方面,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受配额制约因素减少,出口能力得以释放,另一方面,接踵而至的却是美国、欧盟以“扰乱市场”为由对我纺织品出口设限——被人掐着脖子的路还能走多久?
生存,无疑是一种根植企业内心的原始冲动。为规避贸易壁垒,以港企、台企为首的大批纺织服装、鞋类企业纷纷转战海外,首选越南。一时间,越南甚至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而周海江,偏偏独辟蹊径,选择了毗邻越南、基础配套远赶不上越南的柬埔寨。
为什么是柬埔寨?
一来越南与中国因为边境问题,关系并不紧密,而柬埔寨却可以说是中国在东南亚最坚定的盟友;二来,越南快速发展十年,经济体系大体成型,从另一角度解读,也就是说发展空间有限;三来,相比柬埔寨,越南出口欧美并不会完全免税,同时出口配额限制较为严厉。
最重要的是,周海江注意到2006年8月,商务部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第一轮招标,全国共有8家单位中标,柬埔寨西港特区恰恰就是其中一家。“作为‘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部对这8大境外经贸区是前所未有的重视”,按照招标文件,每个中标的境外经贸区最多可获得20亿元优惠贷款,以及其他走出去的鼓励政策。不仅如此,其中尤以西港特区最受所在国重视。中标后不久,柬埔寨总理洪森就亲自接见西港特区的中方项目公司3位老总,甚至专门安排了一位副总理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双方合作层级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