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自古就是个褒义词,形容的一般都是好事,就好比如果你看《建党伟业》如果看到了先辈拎着脑袋闹革命的豪情壮志,看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那么恭喜你看对了;但是如果你起了歪念,觉得建党这个事是个伟业也想自己弄,那么对不起,他们会说你不要脸。
如是这般,在过去半年中,媒体能有这样一致“向强看”,说明外界已经基本接受了京东“大而不倒”的观点,已经被刘强东和京东导演的《速度与激情》的故事所深深吸引。
抱着学习的态度,翻看诸如此类的文章,感慨文中演绎的成功故事,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具有逻辑性,不由自主想起了那句“小人名言”:成功故事就是成功后编撰出来的故事,和故事本身无关。特别难能可贵值得肯定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刘强东尚未糊涂,始终在坚持:是用户需求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京东。
还是有令人疑惑的地方,上述文中除了当事人的自述,高管的选择性回忆,独独少了对用户意见的调查:用户怎么看京东的服务?有怎样的不满?又有怎样的期待?用户的需求是会继续柳暗花明,还是突然峰回路转?之所以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是因为我也始终相信正是消费者需求爆发性增长才推动了电商行业的极速前进(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网购市场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30%、93.7%和89.4%)。
去年四月一日,凯资本CEO王冉,假以微博,阐述了他对某些电商行事方式的嘲讽:投资人给我拉来三车钱,我把一车给了搬运工和仓库,一车给了媒体,一车换成钢镚直接发给了全国人民。给完之后,我感觉好极了,觉得自己特别有价值,于是我高声吆喝:再来十车!对外还得说是二十车。我不是陈光标,我是中国的一些电子商务公司。可以看得出,即便是这样一个段子,对于市场规模,对于用户需求,王冉并无疑问,无非是在探究这个事儿到底该怎么弄?狂放一点还是矜持一点?
对于刘强东或者京东,有可能面对的危机?生死劫?那些文章也有猜测:被资本劫持?在高速扩张中失控?严重亏损+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竞争对手的挑衅?规模效应真的会出现吗?或其它鸡毛蒜皮的原因,这些我都难以苟同。
京东过去数年的疯狂成长经历,离不开用户需求的爆发和资本的顺水推舟,从而侧面解释了为什么雅虎之后有谷歌,谷歌之后一定会有Facebook。因为资本的贪婪本性,决定了只有打造出更新的企业明星,资本才有可能获取最大的回报,交易google的股票肯定不是一件最有趣的投资事。为了最大回报--这个终极目标,资本从来不惜代价。而上述所有猜测说白了都是关注于企业内部病因,内伤向来难不倒资本这个“神医”。
京东如有灭顶之灾,我判断灭顶之灾一定来自外部,来自用户需求的变迁或者对用户需求的误判。
观点提出后,通常来讲,是要跟进案例分析;于是往前追溯三百多年,从刘强东开始,我找到另外一个名字: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