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今年,中央和各地方陆续推出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村官”任职计划、社区助理计划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措施。那么,在今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法学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如何?同学们又是如何思考的?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基层就业成重要渠道
早在2005年7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共同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随后,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几年来,很多毕业生响应号召,毅然投身到基层工作中去。据统计,北京市从2005年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到2008年为止,共选聘大学生“村官”8000多名。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介绍说:“参加北京市‘村官’项目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点,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去担任‘村官’。在北京市高校中,按照参加人数来讲,我们学校没有农大、林大的多,去年大约有100名学生去当‘村官’;但是按照比例来讲,我们仅有2000名毕业生,100比2000,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不过,我们的毕业生选择去京外基层工作的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今年也有一些学生通过选调途径到一些基层地方就业。”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宁望和告诉记者:“我们也有一些学生担任了北京的‘村官’,并且有做得比较出色的。西部计划是我们学生就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同学们还是很愿意去的,每年约有10%至15%的学生去西部,今年西部计划报名刚开始没几天,已经有十几人了。”
就业观念仍需转变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在现阶段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决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采取了很多工作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团委副书记何遐祥告诉记者:“4月份,我们组织了多名致力于奉献基层的同学前往北京市怀柔区参加‘村官’工作生活体验活动,还举办了北京‘村官’交流会活动。”
据了解,一些西部计划志愿者事迹报告会、“村官”体验交流等活动已在很多高校开展,他们的现身说法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已经报名西部计划的小张同学告诉记者:“我原本就打算去西部当志愿者,他们的事迹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
基层欢迎法学毕业生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7%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吸引他们的是优厚的政策;17%的人把农村当做磨炼自己的舞台;真正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扎根农村的人只有不到24%。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根本原因是对基层就业在身份、待遇、前途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而且感觉在基层也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不过,他们所担心的这些问题正在进一步得到解决,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在日益完善。为了吸引大学生去基层,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我觉得一些政策比较实际,在户口、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优惠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毕业生小李并不讳言自己的选择是受到优惠政策的吸引。
而据了解,法学专业毕业生是基层比较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基层应该大有作为。两会期间,有记者采访河北省承德县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华,她说:“大学生到农村去,已经逐步成为普法的骨干力量。
对农民学懂学透法律很有帮助。”而法学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更具有专业优势。
权衡利弊多有观望
尽管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尽管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有一些毕业生坚定地选择基层就业,但大多数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毕业生小李对比西部计划和北京“村官”之间的各种差别,他认为相对而言,“村官”的条件要优厚很多,北京户口也很有吸引力。小李的心思代表了很多毕业生的真实想法。
毕业生做这种权衡无可厚非,解廷民说。但由此也引起了“村官”门槛的水涨船高。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09届研究生辅导员陈博告诉记者:“以前本科生就可以报考的岗位今年研究生去,用人单位也使劲儿挑。”而今年就业周期的延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观望等待的心理。
采访中,一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老师谈了自己的感想:基层广阔天地,任君驰骋,机会无限。“风物长宜放眼量”,大学生不妨把眼光放低些、放远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