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行业,它们存在已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很少有大的变故,也因此难以传来让人兴奋的消息。这个行业的规模不大不小,但却有着一定的刚性需求,利润还算可观。十几年的竞争淘汰,在这个行业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格局,蛋糕被几家领先的国际大鳄平分着,鲜有外来企业能够撬动。中国承担着这个行业一半甚至更高的生产,但这个行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无人区”。打印机便是这样一个行业。
IDC关于打印市场2010年最新的一份报告显示,未来5年喷墨和激光整体市场出货量保持9.1%的复合增长率。在中国,2009年,打印机的产销量也超过1000万台,打印机总销售收入超过了50亿美元,耗材总销售收入为76.9亿美元,是IT行业中,除了PC和手机之外最大的市场。
不过,可惜的是,一直以来打印行业几乎都是“巨人的游戏”。以佳能、HP、爱普生厂商为代表的打印机巨头们几乎垄断了全球超过90%的市场份额。并且,这些巨人还通过标准的设置垄断着打印耗材市场。因此,长久以来,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成规模地涉足打印机及耗材行业。一家来自珠海的企业,正在试图通过对行业趋势的提前预判以及成本优势绕过“无人区”。
巨头埋下的“雷”
打印机是一个看上去科技含量并不高的产品,但实际上,一台打印机需要激光成像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等多项技术做支撑,仅耗材和打印机就包含了十几万项专利技术。因此产业的后进入者很难绕过专利技术,跻身竞争。
由于打印机是一个耗材比较多的产品,因而,行业内的大部分企业的盈利模式就如同吉利经典的“剃刀与刀片”一样——将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的打印机低价销售,再通过持续不断地高价销售耗材就可以长期赚取高昂的利润。为了保证利润的长期可持续性,很多打印机企业都在机身以及耗材上申请了大量的专利,甚至设置一些耗材使用上的壁垒以防止消费者更换别家耗材,比如,很多喷墨打印机的墨盒芯片都需要与同品牌的打印机匹配才能使用。
因此,“一般来说,原厂耗材的价格大大高于其本来的价值。”汪东颖这样对我们说道。汪东颖是生产出国内第一台激光打印机的奔图以及通用耗材生产商赛纳科技的创始人及CEO。
2001年,原本做移动存储设备的汪东颖转行,进入了当时还在做喷墨打印耗材的纳斯达公司。那时,纳斯达与其他一些企业一样,看到了打印行业性价比严重失衡所带来的市场空隙,开始做打印机耗材生意。在当时,国内打印机耗材领域出现了再生(回收原装墨盒再生产)和兼容(自主开发针对原装机型的非品牌耗材)两种派别的发展思路。
两种方式都能够较大限度地降低耗材价格。然而由于原装打印机厂商们担心这些不在自己控制领域中的耗材企业发展壮大后威胁到自己的原有市场,一方面向消费者灌输用非原装耗材不仅会影响打印质量,也会对机器造成损伤的理念,让消费者不敢轻易尝试非原装耗材;另一方面也在自己的打印机内加装了各种芯片来防止消费者使用通用耗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国内的耗材生产商都不敢自主生产通用耗材,都采用了再生的模式。如此一来,最起码可以打着品牌商的旗号保证一定的市场销量。一时间“高价回收墨盒”的招牌插遍了大大小小办公用品店的门口,让国内的打印市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山寨市场”。
而汪东颖心里十分明白,做再生耗材,必然会受到原装厂家的制约,在整个打印产业中永远只能属于从属地位,“赚点钱是可以,但要做大,必须走进打印行业的最前端,生产自己的打印机”。而当时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喷墨打印机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大品牌厂商对于市场的渗透度也已经很高,想在这个时候进入打印机制造领域显然不可能。
不久,崭露头角的激光打印让汪东颖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在汪看来,相比当时盛行的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具有打印速度快、文字保存时间长、打印成本较低的优势。只是,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并且打印架售价较高。汪东颖判断,长远看激光打印机一定能成为喷墨打印机的替代品。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激光打印还属于新兴行业,打印机巨头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渗透度还不高,专利壁垒也相对较少,这也给汪东颖日后进军打印机行业提供一种可能。
2006年,汪东颖领导下的赛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做激光打印通用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