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至15日,是北京市面向2009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村官”报名时间。自2006年启动大学生“村官”工程以来,已有8000多名“村官”分布京郊。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院校,对“村官”进行了调研——
北京市今年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1600名大学生村官。北京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施3年来,已有80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分布于京郊。
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在扭转大学生就业观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还是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了解他们的现状,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这一项工程。日前,我们对北京郊区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23%对“三农”抱有热情
77%“村官”受村民欢迎
调查发现,对“报名参加农村基层工作的原因”这个问题,56%的人回答是到基层锻炼,37%的人回答是为走进农村了解民情,23%的人回答是对“三农”问题抱有热情。这说明“村官”们绝大多数具有相当的信念和抱负,尽管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位置偏远,他们依然愿意投身于此。
另有47%的大学生选择当“村官”是因为“工作不好找,先就业再说”,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此外,对外地生源来讲,北京“村官”的优惠政策很吸引人,可解决北京户口及工资、待遇等,这也是一个激励因素。
有7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受到了当地村民欢迎,有79%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的欢迎。可见,村民和农村各级干部对 “村官”持欢迎态度。
家长支持率达95%
70%“村官”不后悔
大学生“村官”的家长对“村官”制度非常支持的占60%,相对比较支持的占35%,不支持的占5%。有95%的家长支持,特别是6成以上的家庭高度肯定,说明大学生“村官”这项制度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23% 大学生“村官”对当初的选择感到满意,47%的人比较满意,说明70%“村官”不后悔当初选择;调查还发现,大学生“村官”中有44%的人对工作条件表示满意,45%的人对自己与村干部的关系表示满意。在自我评价方面,给自己工作打满分的人占5%,打良好的人占52%,有40%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及格,只有5%认为自己不及格。有95%“村官”认为自己合格,说明绝大部分“村官”精神面貌是积极乐观的。调查也发现,有17%的人有点后悔,12%的人表示说不清。只有极个别“村官”态度消沉,后悔自己当初选择。
84%为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47%表示经常与村民接触
大学生“村官”在向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座谈和访谈中我们发现,95%大学生“村官”经常做整理文件和档案工作;84%的人为村里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协助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创办企业及科教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44%的人经常做治安联防;30%的人常陪同上级领导进行工作检查;28%的人经常反映民情。47%“村官”表示经常与村民接触,21%的“村官”表示熟悉村民的家庭情况。
51%忧虑合同期满后去处
70%感觉农村生活单调
调查表明,51%大学生“村官”忧虑最多的是合同期满后的去处。有12%的人选择续聘继续留在农村工作;一部分想报考国家公务员、研究生(论坛) 的“村官”,担心在农村复习准备不足考不上;到城区自主择业,又担心缺少经验和竞争优势。
除了期满后的去留,大学生“村官”反映最多的是农村生活单调,缺乏娱乐和交流。其中,表示生活单调的占70%,表示孤独的28%,另有25%“村官”对饮食、交通、住房等物质条件表示不满意,1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处农村偏僻落后、交通与通讯不便,较大程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村官”急需服务新农村的知识和技能
“村官”们认为专业知识和理想抱负得不到应用和发挥的原因分别是:“社会关系复杂”,占42%;“个人能力有限”,占37%;“专业不对口、实用技术缺乏”,占37%。一些“村官”常常有“既不是农村干部,也不是村民”的感觉,对健全“村官”的工作机制表示期待。
调研发现,农村工作中人际沟通、语言表达(文字水平)、组织管理、计算机和网络、农村法律法规、商业经济、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建议各高校充分利用师资,联合地方政府部门或群众团体开办“村官培训学校”等,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