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政府补贴遗忘的角落里,生死边缘的小风机厂商杀了个回马枪,直捣繁华都市寻找用电市场。
风神风电的小风机真的像个玩具,与叶片二三十米长的大风机相比,他们最小的风机仅长一米。这个一米多的小玩意功率为300瓦,正常情况下一个小时能发3度电。而公司最庞大的产品,功率也不超过30千瓦,叶片不超过20米长。
宁波风神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风神风电)董事长徐剑雄是一名甬商。2000年,正值他的传统产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徐剑雄却“赶时髦”般地转战风机领域;初战告败,他的大风机生意颗粒无收,穷途末路中他发现了当时几乎无人关注的小风机,并赌上这个行业;销售模式上,他又剑走偏锋:不去贫穷缺电的地方淘金,而是要在电力丰富的大城市发财。
而在新能源产业普遍受宠的今天,小风机行业几乎没有享受任何补贴政策,“这是一个被政府补贴遗忘的角落”。这个新生行业的生产原理、使用材料、使用前途几乎一片空白,而且该行业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
风神风电能走多远?这是徐剑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大风机折翼
徐剑雄是个传统的商人,转行前已经在商海闯荡二十多年且小有成就。2000年以前,当这个精明的宁波人还在生产教学用具的时候,他的生意已经做到行业前列。在教学用具产品样式千篇一律的情况下,徐剑雄希望自己的产品“长得跟别人的不一样”,他经常琢磨着出点新花样。
但他发现,创新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模仿的速度,他的产品很快就被别的厂家克隆了。这类产品科技含量低,模仿起来很容易,再加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发展空间狭小。徐剑雄渐生退意,他想找一个新项目,做一番大生意。
此后,他在心里画了一个蓝图,他给这个蓝图设了几个条件:新产品的科技含量要高,新产品必须跟老百姓息息相关,产品档次要高,最好是节能型产品。过了世纪之交,他便开始按图索骥。
“我找了3年,砸进去上百万元,一无所获。”回忆起当初的失意情景,徐剑雄苦笑着说:“我试验过救生圈、学生应急SOS安全带、石油节油项目,光市场调研就花了60万元,但结果很让人失望。”
也许机遇真的偏爱有准备的人。2003年的一天,徐剑雄到中科院拜访老同学,他在中科院的办公桌上发现一份风电场的投资可行性报告。风电业,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不容易模仿,节能产品,这简直就是他3年来一直在找的东西。
一拍大腿,他兴奋地把转行风机行业的想法告诉时任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的老同学。
谁料,老同学想都没想就给他兜头泼了一瓢冷水:“这行水很深,轻易还是不要做。”“你能做航天飞机,也未必能做好风机。这里涉及到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气象学等20多个专业呢。”
面对在这个行业浸淫多年的好友的忠告,徐剑雄也犹豫了。但20多年的从商经历中不是没有过失败,“不破不立,就这么定了”,带着一点赌博的味道,他上了风机这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