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生物医药创新呼唤建立长效投融资....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0-11-26
一家20年后才可能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谁愿意投资或并购?股市、银行、风险投资皆可能说不。日前,业内专家呼吁改善这种状况,探索建立长效的投融资机制,从而推动“十二五”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
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弱点,如果现有的金融支持机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受到制约。科技部条财司副巡视员邓天佐在“2011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指出,生物技术的发展过去过多关注技术突破,忽略了与金融的对接,未来应积极创建相应的政策环境,为生物创新寻找来自银行、机构、民间资本的融资滋养。
“伤不起”的长周期投入
生物医药研发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特点明显。青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生产历经14年,肺结核药物链霉素从被发现到大规模临床实验历经2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人类基因组科技公司是历经20年未能盈利的企业典型。据纽约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明介绍,该公司1993年12月上市并融资十几亿美元,虽然股价由发行价15美元最高涨到过140多美元,但始终没有重大产品面世,将近20年未盈利。直到不久前治疗红斑狼疮新药获FDA批准,预计2013年起方能扭亏为盈。目前,美国300至400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中有90%以上不盈利。李明认为,开发一个新药通常需10年10亿美元的长期高风险投入,由于中国企业不能连续盈利便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所以与美国同类企业相比,中国创新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更大。
业内人士认为,这既促使国内药物研发以仿制药为主,又使部分新兴创新型企业把融资希望寄托于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然而,生物医药企业专业性强,风险投资等向来出手谨慎。上海衡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人戴晓畅表示,医药行业属性特殊,投资医药企业需要专业的投资管理机构。目前,专业医药投资VC数量和金额都较小,五年平均医药投资占PE投资金额的比例也低于2%。除此之外,生物技术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渠道也很狭窄。
邓天佐指出,应该会同财政、税务及金融主管部门,共同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打造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
“寂寞”的融资结构
2005年以前,国内生物技术投融资以产业资本和产业投资者为主,此后,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出现,中小板、创业板相继走向成熟。虽然融资结构不断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寂寞”。
西南证券(11.87,0.00,0.00%)研究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张仕元提供的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8%,再融资占27%,债券融资占25%;而北美及欧洲发达国家中,生物技术企业首发融资占4%,再融资占28%,风险投资占25%,其他融资占43%。由此可见融资结构上存在的差距。
此前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李吉平在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谈到,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主要依靠企业自有资金和政府拨款扶持,资金量有限,银行信贷资金难以进入该阶段,市场融资短期获利行为又导致门槛较高,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这种情况下,跨国生物医药巨头在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上翩然起舞。诺华、阿斯利康、赛诺菲·安万特、GE等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和成熟的融资能力不断大施“拳脚”。据赛诺菲·安万特全球研发中心项目经理王敏介绍,自1982年在北京开设办事处以来,赛诺菲·安万特现有六大生产基地遍布中国,并已具备从寻找目标药物到实现药物临床应用的整合能力,不断带动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进入中国。2010年7月,赛诺菲·安万特投入4亿元人民币购买了上海生命科学院研发的抗癌药物独家许可。
处于欧洲医药生产领先地位的法国也放宽了目光,法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人士表示,看好2011年在中国的生物医药项目合作机会。而接近阿斯利康的人士透露,阿斯利康旗下企业同样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研发困境,因此需要加大与中国企业的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跨国药企有跨越中国高行政壁垒的需求,中国药企有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需求,但国内企业要避免沦为研发配角。
李吉平表示,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占比较大,虽然企业信贷需求量大,但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能力,导致了融资难问题的出现。《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吸收了部分银行系统性融资规划内容,以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