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近三年发展最迅猛的金融市场是哪个,那么无疑是理财产品市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银行的表外产品市场。在股市徘徊不前、楼市陷入低迷的背景下,表外产品市场异军突起,产品类型多样化,市场容量呈现几何增长态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
随着表外产品市场的扩张,作为新兴市场,在得到更多关注的同时,批评声也不绝于耳,特别是临近半年末市场开始上演理财产品的价格战,让人不禁联系到“高息揽存”。不过,我认为表外产品市场虽然存在一定的诟病,但其积极意义更加值得重视。
表外产品市场的诟病实际上可以归纳合一,就是监管问题。表外产品难以监管是个不争的事实,西方市场也是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表外业务以其盈利性高、对资本要求低的特点逐步成为西方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占比超过表内业务,但即便如此成熟的市场,还是爆发了席卷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可以说,在金融市场中创新与监管本来就是猫和老鼠的游戏,所以从另一侧面来说,只有在不断的追逐游戏中市场才能逐渐活跃与成熟。
从长期看,发展表外产品市场的积极意义不容置疑。首先,这几年金融市场一直被刺激经济和抵抗通胀这些“外伤”所拖累,而“内伤”利率市场化改革则进展放缓,表外产品市场的兴起将极大地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次,调整经济结构就必然要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降低储蓄率,表外市场是目前接纳从储蓄池出来的资金的最佳场所;最后,表外产品市场的壮大,促成了投资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收入结构,提高防范风险的水平,同时也是商业银行走出国门最好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