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 码:
  •  
慧安投资沈一慧的“四维”投资金律
来源: 暂无来源 作者:admin更新时间:2010-11-27
浙江是全国PE的大基地,但一直没有上规模的证券投资类私募基金,直到慧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浮出水面。

2009年5月,慧安1号“阳光私募”基金发行时,募集资金不足5000万元,如今已近1.5亿元,成立至今规模增加至近3倍。短短四个月,中融—慧安2号、3号也相继在推介期内销售一空。2010年,慧安3号、1号、2号分别以年收益率31.29%、29.05%、24.26%排名私募排排网?融智私募评级第19、24、33位,是参与排名的649只产品中唯一一家运行一年以上的所有产品(3期及3期以上产品)全部进入私募排排网?融智私募评级前50名的阳光私募基金。慧安公司并未停下前进的步伐,在温州又相继成立了慧安5号、6号、7号、8号四款阳光私募产品。目前,慧安公司旗下管理的资金规模已超过10亿元,资产年均复合收益率超过50%。

掌管这些基金的就是沈一慧。

“想做点大事。”说这话时,沈一慧例外地放慢了语速。1998年,中国股市运行的第8年,两轮的大涨大跌已经淘汰了国内的第一批散户。沈一慧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中悟出,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未来必定有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及早进入这个领域,那么自己手中管理的何止是一个供销社?”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思考,沈一慧在旁人的不解中毅然辞去了湖州南浔供销社副主任的职务。

潜伏修炼

辞职后,原来没有什么经济学基础的沈一慧一直不断研读经济学书籍,包括宏观经济、货币金融、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和索罗斯反身理论等他研读了所能接触到的各类投资理念。除了自学,他还经常参加各种证券投资研修班。“情况往往是,进班时黑压压一片学生,而课程结束时常常只剩下我在内的少数几个人。”

扔掉体制内的饭碗,沈一慧从2001年到2006年完全呆在家里。一度,他在旁人眼里落下“不识时务”的固执形象;而对沈一慧来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中专读了3年也看了3年书的沈一慧,对于知识的汲取有常人难以做到的执着,他自诩那时填补了学校图书馆中很多书的零出借记录。

沈一慧说影响自己最大的就是自己的同乡、“民国奇人”张静江。(有关张静江的生平详见本刊3月上《张静江:一代南浔商人的兴衰》)“我从小生在南浔,七八岁时读到张静江的故事,骨子里就有一种想做大事的愿望。”沈一慧说。

为了把握投资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和投资技术,沈一慧在这5年中集中学习了博弈论和股票技术分析。回想起那段时间,他说:“有一次,我几乎连续四天四夜没合眼。因为在看书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一琢磨,一夜就过去了。这种情况经常出现。”

而这期间的修炼为他在后来的投资实战储备了理论知识。

时间来到2006年,自我修炼的第8年,他觉得自己“思维打开了”。一直研读道家学说的沈一慧认为易经中的周而复始、自然界的四季轮转同样发生在股市。那年,在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环境下,他判断中国股市当下的局面类似当年日本股市发生的情景。当时市场一片风声鹤唳,许多股票跌破原始发行价,5元以下的股票比比皆是……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散户都对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担忧和不安全感。但是,一次在给证券营业部的客户讲课时,沈一慧大胆放言:一波历史性的牛市即将展开。随后的日子,和沈一慧一起重仓进入股市的人看着指数成倍地上升,心里不禁佩服:这家伙的预言有点准的。

投资者也是普通人,只要是人,都避免不了“恐惧”和“贪婪”这两大人性弱点。没高兴太久,沈一慧就感觉自己陷入了痛苦,拿他自己的话说,“内在的深度不够,无法往前走。”他甚至一度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我靠冥想走出了那段时间。”沈一慧说自己最后还是一步一步地克服了人性弱点。尽管没有修炼成超脱的高僧,他却打通了投资的另一“督脉”:心理博弈。“资本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人性逐利的本性会表现得肆无忌惮。这种本性使得资本市场本身不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更多的是人性在贪婪、恐惧间不停摇摆的心理博弈。具体体现就是底部因为恐惧不敢做多,过程中因为震荡而失去耐心,不能坚定地持有;而到顶部因为贪婪又不肯撤离。”作为慧安投资“四维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心理博弈最终将决定投资成败,“只有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人,才有可能是这个市场的赢家。”

2007年果断“逃顶”,了解沈一慧的人都知道这绝非是出于侥幸。当年年末,沈一慧在一家媒体上撰文——《学会放弃是投资的第一要务》。文章提出投资的核心要务在于学会放弃,他还劝告股民不要留恋股市。而就在此后的2008年,股市从6000多点跌至1000多点,中间的过程只能用“惨烈”两字形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