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为了个人生计被迫闯关东,我现在也要‘创’(业)关东。”66岁的上海籍医学教授乔治贵带着自己研究的无创数字化医学检测技术来到大连,即将开始他雄心勃勃的创业之路。
他60年代就去挪威留学,是挪威医学界的高级教授。在聚集到大连的千余位“海归”中,他恐怕是年纪最大的一个。
能把乔治贵们吸引到大连来的,是6月29日开始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下称“海创周”)。这个举办了十二年的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1600多名留学人员、88个海外华人团体参会。
这一批归国创业潮的主力人群,多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2000年后出国的理工科技术精英。在缺乏本土机会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出国,而如今更多的本土机会又将他们吸引回来。
“我知道,辽宁省回来的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没有回来。”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开幕式上说,“没有回来的也该回来了。”
据承办方披露,此次海外学子创业周签约项目共计682项,其中合同129项,项目意向书553项,签约金额20.2亿元人民币。
海归闯关东
海归创业正在成为全国各地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生力军的潮流。此次海创周聚集了3000余家国内企业参与项目对接,全国24个省市率团参加海外人才引进洽谈会,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
根据统计,仅仅2010年回国创业或者就业的“海归”就达到13.5万人,比上一年增长24.7%。
身为海归的大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栾庆伟亦强调,强大的祖国或者中国元素是海外华人的最大优势,好些海外学子对此认识不够,海归要抓住这一机会创业。
“现在的确是海归回国创业最好的时候。”芬兰中国发展与交流中心的首席执行官杨二林告诉记者,“这几年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各地都在扶持好的创业项目落地。”
海归创业的热情在遍地开花的政策优惠助推下,水涨船高。
不过,与早期相比,海归创业潮已经进入2.0时代,逐渐趋于理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政府选择项目,还是海归选择地方,各自都很谨慎。
栾庆伟指出,现在情况已经改变,海归学子是否高层次人才,就看是否有好的大的项目,而不是看你是哪所学校、海归博士与否。“好些海归回来谈条件,要优惠、要土地,但真正的好项目大项目是不愁没人要,而是会有人抢着要。”
栾庆伟强调,好些海归动辄要多少支持,但好些项目真不知道能否产生效益,希望海归们有货真价实的项目,少些忽悠,“我们要的是能对我们产生效益的项目,否则你是世界500强,100强我们也不要,否则我们这么多支持下去,自己也说不过去,怎么交代,好的项目,别说200万、1000万,上亿都愿意支持。”
“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海归联合创投协会会长林琳告诉记者,“海归创业和其他人创业并没有什么不同,创业项目多了,各地政府必然有一个选择淘汰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资本市场正在趋于理性,投资人更看重的是项目团队和项目本身,而不是背景。”